
佛學經典
為何你的話沒人聽?不取於相是關鍵
《金剛經》末尾一句「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點出真正的弘法與表達不在於技巧或語言,而在於說話者內在是否清明、無執。本文從佛法智慧出發,結合心理學的表達理論與日常生活實例,說明如何在關係中「說出真心而不執著」,讓言語成為真正療癒與轉化的力量。
《金剛經》末尾一句「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點出真正的弘法與表達不在於技巧或語言,而在於說話者內在是否清明、無執。本文從佛法智慧出發,結合心理學的表達理論與日常生活實例,說明如何在關係中「說出真心而不執著」,讓言語成為真正療癒與轉化的力量。
佛陀在《金剛經》中提出「知見不生」,意指修行者應放下對任何觀點、知識與法相的執著。然而,在現代心理學視角下,我們會發現:真正讓人難以放下的,不是理智上的觀念,而是深藏在潛意識中的慣性反應與自我防衛。本文從佛法與心理學雙重觀點出發,解析「知見不生」的深層挑戰,並透過實例與練習,引導讀者觀察自己潛在的我執與情緒慣性。
佛陀在《金剛經》中指出:「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凡夫執著於一切外境與現象,是因為我們害怕失去自我認同與安全感。本文從佛法與心理學雙重角度探討為何人們會執著於角色、關係與名相,並透過生活實例說明如何認清這些都是無常、因緣聚合的假象。當我們能放下對「一合相」的認同,便能進入更深的覺察與自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