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什麼都沒教,但他懂了。」—佛陀的祕密,你也做得到

talknothing (1)
《金剛經》中,佛陀問:「我有沒有得到最高的智慧?我有沒有說過什麼法?」這不是自我懷疑,而是邀請我們思考:真正的智慧,是否來自語言與成就?這篇文章帶你用生活角度理解「無得無說」的智慧,也從幾個具體場景中,感受什麼是「不用教,就能懂」的力量。
🔑關鍵字

金剛經、無得無說、無為智慧、自然教導、非語言引導、日常體悟、輕鬆陪伴

目錄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佛陀的提問:沒得什麼,也沒說什麼?

《金剛經》第七品〈無得無說分〉裡,佛陀問弟子須菩提:

「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意思是:「我真的『得到』什麼叫做覺悟嗎?我有說出什麼法嗎?」

須菩提回答得很妙:

「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這不是在否定佛陀的覺悟,而是提醒我們:真正的明白,不是可以握在手上的證書,也不是可以用話講完的道理,它更像是一種在心裡、在當下的感受。


無為智慧是什麼?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不執著地做

很多人聽到「無為」就以為是「擺爛」、「什麼都不管」,但佛法中的「無為」不是懶,而是不執著於控制、不用力去證明什麼

舉個例子: 一位媽媽每天煮飯、打掃,沒人誇她,她也沒抱怨。有人問她:「你怎麼能天天做這些?」
她笑笑說:「因為我希望家人吃得安心,心裡自然就會想做。」

她不是為了功德或成就感而做,而是出於自然的關心。這就是「無為」,不為了結果,也不刻意安排,只是讓心安靜地流動出行動


生活中的「無得無說」三個小故事

✨1. 禪師的回答

學生問:「師父,你開悟了嗎?」
禪師笑說:「我沒得什麼,只是放下了很多。」

這是「無得」的智慧:越想抓住什麼,越抓不到;放下期待時,反而輕鬆地遇見了。


✨2. 瑜伽老師的提醒

有位瑜伽老師說:「別勉強自己做到哪個姿勢,找回你當下舒服的呼吸就好。」

她沒有硬講什麼規則(無說),也沒要求結果(無得),卻讓學員自發地開始感覺、覺察。


✨3. 爸爸的聊天

孩子問:「爸,你以前很厲害嗎?」
爸爸回答:「我學會不跟別人比。」
孩子再問:「那你現在在教我什麼?」
他說:「我沒特別教,只是在陪你聊聊我的經歷。」

這是「無說」的智慧:與其說教,不如分享;與其主導,不如陪伴


🌿小練習

下次你想給建議時,先停一秒,問一句:「你自己怎麼想?」
讓對方在「不被說教」的空間裡,看見自己的答案。


有時沉默,就是最好的幫忙

佛陀說:

「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這不是要我們什麼都不說,而是提醒:「話」只是工具,真相要自己去體會,不能被外人硬塞進來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
很想幫助一位朋友,說了很多道理,對方卻越來越退縮。
直到有一天你放下說教,只是靜靜陪著他,他突然主動開口:「我好像想明白了一些事。」

這時你會發現:「不說」,反而讓對方真正「聽見」。


🌿小練習

今晚靜坐五分鐘,不去控制呼吸,只是單純觀察它。
如果心浮起「我是不是沒做對?」的念頭,就對它笑一笑,你正在練習「無為」了。


讓智慧像陽光一樣自己透進來

佛法不是要我們變得完美,而是提醒我們:

放下「我要證明自己多棒」的壓力,
放下「我要說出最好答案」的執念,
你會發現,智慧本來就在你裡面,不用你去『做出來』,它會自己來。



「少說一句話,多留一點空;少逼自己一下,多靠近自己一點。智慧,就在這空與靠近之間。」

本文給您什麼啟發呢?可以找秉祐老師聊聊喔!
Facebook
Picture of 秉祐
秉祐

我是秉祐,是專業心理師,也精通命理與占卜。我的修行源自於二十多年前一次神聖的相遇,當年在獅頭山普獻法師的引薦下,幸與法鼓山的聖嚴法師互動,深刻體會到法師們慈悲和智慧。讓我在歸師地藏王菩薩後,啟發我的修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