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
不思善不思惡、本來面目、見性、六祖惠能、禪宗、無念、分別心、直指人心、超越善惡、當下即悟
目錄
由來
惠能辭違祖已,發足南行。兩月中間,至大庾嶺。逐後,數百人來,欲奪衣缽。一僧俗姓陳,名惠明。先是四品將軍,性行麤慥,極意參尋,為眾人先,趁及惠能。惠能擲下衣缽於石上,云:「此衣表信,可力爭耶?」能隱草莽中。
惠明至,提掇不動。乃喚云:「行者行者,我為法來,不為衣來。」惠能遂出,盤坐石上。惠明作禮云:「望行者為我說法。」惠能云:「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
明良久,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六祖壇經行由品一>
白話解說
1.惠能離開五祖後南下
惠能從五祖弘忍那裡得到傳法衣缽後,為了躲避追逐,立即動身向南方走去。大約在兩個月內,他來到了大庾嶺(位於今江西與廣東交界的一座山)。
2.有人追來想搶衣缽
在他後面,有數百人追了上來,想搶奪那件象徵禪宗傳法的衣缽。這些人中有一個叫惠明的僧人,原先是個四品將軍,性格粗魯直率,但對禪法有極大的求知熱情。他跑在眾人前面,最先追上了惠能。
3.惠能放下衣缽,隱藏起來
惠能把衣缽扔在石頭上,對追來的人說:「這件衣缽只是象徵信仰,你們能用武力搶奪它嗎?」說完後,他隱藏在草叢裡,讓追逐的人無法找到他。
4.惠明發現衣缽搬不動,改變心意
惠明追到石頭旁,試圖拿起衣缽,但無論怎樣用力都搬不動。他意識到這不只是普通的衣物,於是喊道:「行者啊(對惠能的稱呼),行者啊!我來這裡是為了追求佛法,不是為了這件衣缽!」
5.惠能現身開示,惠明求法
聽到惠明的話,惠能從草叢中走出來,盤腿坐在石頭上。惠明向他行禮,恭敬地說:「請行者為我講解佛法。」
6.惠能教導惠明:放下一切念頭
惠能說:「既然你為了佛法而來,就要放下一切雜念和執著,不要生起任何分別心。我會為你講解。」
7.惠能的開示:不思善惡,見本來面目
惠明安靜地默然良久,進入靜默狀態。惠能此時說:「當你不分別善也不分別惡、完全放下一切念頭的當下,那個時候,哪個才是你惠明上座的本來面目(真心、真性)?」
這句話直指人心,讓惠明當下開悟,體會到自己的本性。
不思善不思惡
初級層次:理解與初步實踐(放下分別心)
描述:初學者或剛接觸這句話的人,可能會將「不思善,不思惡」理解為簡單地不再執著於善惡的判斷,試圖讓心靜下來、不去想任何事情。這是一種初步的實踐,目的是放下日常生活中對善惡的執著和分別念。
特點:
仍可能受到習慣性思維的干擾,容易被善惡概念牽引。這階段的修行者可能還停留在「努力不思」的階段,尚未真正進入無念境界。例如,惠明在聽到這句話前,可能是帶著爭奪衣缽的執著心,初次嘗試放下這一念頭。
挑戰:容易流於表面上的「不思考」,而非真正深入自性。
中級層次:無念與當下覺知
描述:在這一層次,修行者開始真正體會「不思善,不思惡」的深意,即不執著於任何分別心,保持當下的清明覺知。這是惠能大師在開示中希望惠明達到的境界——在「正與麼時」(當下的時刻),直接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
特點:
超越了善惡、好壞的二元對立,進入「無分別心」的狀態。心不再被外在概念或念頭束縛,能自然安住於當下。這一層次與禪宗的「直指人心」相呼應,修行者開始體驗到自性的清淨。惠明在聽到「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後,當下開悟,即屬於這一層次。
挑戰:此狀態可能不穩定,修行者需持續訓練,才能保持無念的境界。
高級層次:自性圓滿與無住
描述:這是最深的層次,修行者完全體悟到「不思善,不思惡」的本意,實現自性的圓滿和自由。心不再被任何念頭、善惡或外在的執著所束縛,處於「無住生心」的境界。這種狀態是禪宗「見性成佛」的目標,修行者與宇宙萬物合一,活在當下而不受任何分別心的干擾。
特點:
完全超越二元對立,善惡、是非、得失皆不執著。心如明鏡,隨緣應物,卻不被外境所染。這一層次體現了《六祖壇經》中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境界。惠能大師本人已達到這一層次,他通過簡單的開示就能讓惠明開悟,正是因為他已完全體悟自性。
挑戰:這一境界需要長期修行和深入體悟,並非一蹴而就,通常需要長期的坐禪、參公案和生活實踐。
超越層次:日常生活的實踐與圓融
描述:在最高的層次,修行者不僅在靜坐或禪修中體悟「不思善,不思惡」,還能在日常生活中自然流露這一境界。無論面對善惡、順逆,修行者都能保持心性的清淨和自由,不被外境所動。這是禪宗「即凡即聖」的境界,修行與生活融為一體。
特點:
善惡不執,順逆不動,心常安住於本性。生活中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念頭都體現出禪的心境。即「於念而不念」,既不被念頭束縛,又能隨緣應物。
挑戰:需在生活中不斷磨練,保持覺知,避免落入形式或習氣。
總結
層次的分法:上述四個層次並非絕對的等級,而是根據修行者的理解和實踐深度逐步展開的。禪宗不講究僵化的分級,因為每個人的修行經驗不同,「不思善,不思惡」的體會也因人而異。
核心意涵:無論在哪一層次,「不思善,不思惡」最終指向同一個目標—超越分別心,見到自性(本來面目)。它不是讓人變得麻木或冷漠,而是讓心恢復到清淨、自然的狀態。
惠能大師的教導:用「不思善,不思惡」直接點破惠明的執著,讓他從爭奪衣缽的念頭中跳脫出來,體會到佛法的真諦。這句話的核心在於「當下」,強調即刻的覺悟,而非抽象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