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 金剛經、無我、我見、人見、空性、修行、布施、執著、日常修行
目錄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
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即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遶,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讀經,是為了什麼?
很多人讀《金剛經》,可能是想求平安、事業順利,甚至覺得「我要修得比別人好」、「我要多攢點功德」。這些想法很自然,但《金剛經》卻提醒我們:
「如果心裡老想著『我在修』『我要得什麼』,就像拿著一塊蒙塵的鏡子,怎麼也看不清自己。」
佛法不是要我們變得更「厲害」,而是幫助我們放下那些黏在心上的自我中心。真正的功德,不在於累積了多少,而在於放下了多少。
📍試著想想: 我讀經,是想證明什麼?還是想輕鬆一點?
什麼是「四見」?為什麼擋住我們聽懂經?
佛陀說:
「若人以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這「四見」其實是我們心裡的分別與執著:
我見:覺得「我」是個固定不變的東西,什麼都得繞著我轉。
人見:把別人看成與我對立,總在比較誰對誰錯。
眾生見:相信每個生命都有固定本質,有高低貴賤之分。
壽者見:覺得有個永遠不變的「我」,會一直延續下去。
這些想法讓我們卡在得失與對錯裡,聽不進「空性」的意思。空性不是否定一切,而是告訴我們:一切萬物都因緣而生、無有固定本體,就像天空容納白雲,不執著、不排斥。
📍試著想想: 我是否常常以「我對、你錯」的方式來看待事情?
生活裡的「四見」長什麼樣?
這些「見」看似抽象,其實天天都在我們的情緒與念頭中出現:
我見:小孩不聽話時心想,「我是爸媽,他怎麼敢不聽?」
人見:同事升職了,心裡嘀咕,「我也很努力,為什麼不是我?」
眾生見:看到社會不公,氣得想,「這些人怎麼這麼壞?」
壽者見:「我努力這麼多年,怎麼能說放就放?」
這些反應背後,其實都是「我」在作怪:我應該被尊重、我得比別人好、我能控制一切。
📍試著想想: 我最近一次不高興,是不是因為覺得「事情不該這樣對我」?
為什麼「四見」會擋住修行?
我見:一切繞著「我」轉
如果學佛只是想讓「我」變厲害,經文再深也變成自我包裝,反而遠離了放下的初衷。
人見:愛跟人比來比去
把別人當對手,修行變成「誰比較行」的比賽,心始終不安寧。
眾生見:把一切看得太實在
覺得每個人、每件事都是固定的,會讓慈悲染上情緒,例如「他真可憐」背後是「我在評價」。
壽者見:老想著以後會怎樣
以為有個「我」會一直修行下去、越修越好,卻忘了修行其實只發生在當下。
📍重點提醒: 空性是看見「一切無常無我」,不是否定人生,而是讓心輕盈自由。當你放下「四見」,經文才會聽進去、活出來。
三個小練習,讓心靜下來
✅ 幫人後不等回報
做了好事後,對自己說:「我願意幫,就夠了。」放下那顆想被感謝的心。
✅ 不高興時看看自己
當情緒來了,停下來問:「我在乎的是什麼?是臉面?成就?還是被看見?」
✅ 事情不如意時放手
遇到阻礙時,對自己說:「就這樣吧,事情不會永遠照我安排。」
📍這些小小練習,能慢慢讓「我」鬆一點,空性與智慧自然就流進來。
修的是空,不是我
「真正的修行,不在於我修了多少經,而在於我放下了多少『我』。」
當你不再計較功德是不是我的、結果是不是我要的,你會發現:佛法其實一直都在,只要你願意放下一點,就多一分清明與自在。
📌 從今天起,試著放下一個小執著,讓佛法像一縷清風,吹進你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