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最大的陷阱:就是你覺得你修得很好

problem
《金剛經》中,佛陀層層引導須菩提破除「我得聖果」的執著,揭示修行中最深層的智慧:無所得,無所行,無所住。
🔑 關鍵字

金剛經、須菩提、無所得、成就感、修行心理、佛法與心理學、阿羅漢、四果聖者、空性、非我、謙卑

目錄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   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佛陀為何一再追問「我得果不?」

在《金剛經》中,佛陀不斷問須菩提:四果聖者,須陀洹(入流)、斯陀含(一往來)、阿那含(不來)、阿羅漢(無生),是否會起念:「我得了某某聖果?」須菩提總答:「不會。」這並非單純重複,而是佛陀刻意引導,破除修行者對「成果」的執著與自我認同

「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名為入流,而無所入」:聖果只是方便說法

須陀洹被稱為「入流果」(初次進入聖道),代表不再墮落三惡道;但佛說:「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真正的入道者,不被外境染著,也不執著於「我在入道」的概念。

同理:

  • 斯陀含名「一往來」,實無往來;

  • 阿那含名「不再來」,並無真實的不來;

  • 阿羅漢已盡煩惱,若念「我證果」,仍是執著。

這些果位只是因緣假名,非真實存在的法,而是方便說法,助人入道。


真正的修行:無所得與謙卑之心

須菩提說:「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若我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我是樂阿蘭那行者(喜愛獨處修行的聖者)。」

這揭示《金剛經》的核心:真正覺悟者不執著身份或功德,心中無所住,甚至無「得果」之想。

佛陀的追問,不只是破除成就感,更是一種提醒:

若生起「我修得比別人好」的驕傲,仍是細微的我執,未真解脫。


放下成就感:心理健康的解藥

✅ 放下成就感的心理益處

  • 減少焦慮: 過度追求成就會增加壓力荷爾蒙皮質醇,而「無所得」的觀念如同正念練習,可降低壓力反應。

  • 穩定自我價值: 不依賴他人肯定或階段成果,內心更安定。

  • 自然修行: 無「我要證果」的焦慮,進步反而更紮實。

❌ 誤解的心理風險

  • 壓抑自我肯定,導致內耗;

  • 將「無為」誤解為「無所為」,造成逃避;

  • 將佛法誤解為「空洞否定」,失去方向感。

🌟 關鍵在於:欣賞成長,不執著「這是我的成果」。心理學中的「社會比較理論」亦指出,減少與他人比較能提升幸福感,這與佛法的「無我、謙卑」不謀而合。


生活中的修行練習

🧘 小練習:
  1. 完成一件善行(如幫助朋友)時,若心生「我真不錯」的念頭,請停下來深呼吸三次;

  2. 微笑對自己說:「謝謝這份喜悅,但它不定義我。」

  3. 若感到驕傲或失落,試問:「這一刻,我在乎的是什麼?」

在喜悅或失落中練習放下『我』,你將體驗無所得的自由。


智慧與安定的交會

《金剛經》的「無所得」不是讓你失去方向,而是讓你從「自我綁架」中解脫,找回內在平靜與柔軟的心。

真正的進步,不在於站得比別人高,而在於不再需要比高低。

當你不再執著於證明自己,那一刻,修行的高處與心理的自由早已在你心中綻放。這就是佛法與現代生活最深層的交會處。

本文給您什麼啟發呢?可以找秉祐老師聊聊喔!
Facebook
Picture of 秉祐
秉祐

我是秉祐,是專業心理師,也精通命理與占卜。我的修行源自於二十多年前一次神聖的相遇,當年在獅頭山普獻法師的引薦下,幸與法鼓山的聖嚴法師互動,深刻體會到法師們慈悲和智慧。讓我在歸師地藏王菩薩後,啟發我的修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