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玩笑,卻判四年半:卸責的心理陷阱

psyandcrime (1)
一場國王遊戲,五人歡笑中暗藏危機。一名男子因碰觸女性胸部被判強制猥褻四年半,卻堅稱「只是遊戲」,質疑對方報警動機,甚至拿她隔天唱歌喝酒當證據。這種卸責心態不僅屬於他,也潛藏在你我身邊。秉祐老師在監獄輔導受刑人,以這場悲劇背後的心理真相,揭示推卸責任的人性,以及如何自省與提升。

關鍵字:國王遊戲、強制猥褻、卸責心態、性犯罪、同意、受害者迷思、法律責任、認知失調

目錄

一場遊戲的轉折:從笑聲到牢籠

受刑人阿古告訴我,那晚,五個朋友圍坐一圈,抽籤玩國王遊戲。輪到他當「國王」,命令說:「2號摸3號的胸部。」他是2號,對方是3號。他笑著伸出手,碰了一下,眾人哄笑,遊戲繼續。結束時,她穿戴整齊,沒人吭聲。但幾小時後,她報警時衣衫不整,隔天卻照常去唱歌喝酒。他困惑:「如果真被侵犯,她怎麼還能這樣?」法庭不這麼看,根據她的陳述和證人證詞,他被判強制猥褻,四年半。他的故事揭示了一種心態:卸責——試圖逃避責任,而這不只是他的掙扎,也可能是我們的影子。


質疑與推卸:卸責的心理起點

「她報警肯定有其他目的。」他第一時間這麼說,認為自己被冤枉,或許她想報復,甚至誇大其詞。這是卸責的起點:把矛頭指向他人,保護自己。心理學家稱這為認知失調——當行為與自我形象衝突時,我們扭曲事實來減輕不安。你我也有這種時刻,比如在派對上失言傷人,卻說:「她太敏感了,我沒惡意。」從玩笑到犯罪,他的質疑只是將這種普世心態推向極端,而代價是牢獄。


受害者行為模式:為何事後才報警?

他緊抓一點:她隔天去唱歌喝酒,彷彿這能證明她沒事。在他眼裡,受害者應哭泣、崩潰,而不是歡笑。然而,心理學研究指出,受害者在遭遇創傷後,可能會出現多種不同的行為模式,包括:

  • 解離反應(Dissociation):事件發生後,受害者可能表現得「冷靜」或「無所謂」,實際上是因為心理尚未完全處理創傷,進入解離狀態。

  • 過度補償行為:有些倖存者會試圖過度融入社交活動,藉此掩蓋內心的恐懼與不安,以假裝自己「沒事」。

  • 延遲報警現象:根據創傷心理學,許多性侵害倖存者因害怕羞辱、不確定自己是否能被相信,而選擇延遲報警。報案當下的外表並不能代表她的內心感受。

他用刻板印象卸責,卻沒想過她的笑聲可能是自我保護。我們也常這樣,例如朋友錯過聚會,我們想:「他看起來不忙,肯定不在乎我。」這種誤判,讓卸責成了習慣,也讓他看不清真相。


環境的盾牌:推給遊戲的錯覺

「這只是遊戲,大家都同意玩。」他反覆強調,彷彿遊戲規則能洗清他的行為。可法律很清楚:同意玩遊戲,不等於同意被侵犯。 他將責任推給環境,淡化自己的選擇。認知失調理論解釋了這點:當行為導致負面後果時,人們常合理化自己的動機,比如他可能心想:「大家都笑了,所以沒什麼大不了。」一般人也會如此——在朋友間玩笑過火後說:「大家都這樣開玩笑,她為什麼在意?」他的錯覺或許源於遊戲的輕鬆氛圍,但法庭只看結果:他越界了。


卸責的代價:傷害不只在法庭

他質疑她,甚至不認錯,卻沒想過她在警局的顫抖,或隔天唱歌時的強顏歡笑。卸責不僅讓他拒絕面對自己,也可能讓她背負更多懷疑。這不只在法庭上發生——當我們推卸責任時,也許正無意傷害身邊人,比如怪朋友不夠體貼,卻不問自己是否表達清楚。若這種心態蔓延,性犯罪會被淡化,「只是玩笑」成了藉口,社會傷痕更深。


卸責是陷阱,反思是出口

「只是玩笑,卻判四年半。」他的困惑藏著卸責的真相:質疑、推卸、扭曲,都是人性試圖逃避的影子。你我也許不會坐牢,但誰沒在錯誤後找過理由?遊戲是他的起點,選擇卻由他自己寫下結局。反思或許不容易,但它可能是改變的第一步——不只是為他,也為我們所有人。

本文給您什麼啟發呢?可以找秉祐老師聊聊喔!
Facebook
Picture of 秉祐
秉祐

我是秉祐,是專業心理師,也精通命理與占卜。我的修行源自於二十多年前一次神聖的相遇,當年在獅頭山普獻法師的引薦下,幸與法鼓山的聖嚴法師互動,深刻體會到法師們慈悲和智慧。讓我在歸師地藏王菩薩後,啟發我的修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