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
唯心所造、華嚴經、認知心理學、知覺心理學、神經科學、行為心理學、心生則種種法生、轉識成智、三界唯心、相由心生
目錄
覺林菩薩偈
爾時覺林菩薩承佛威力,遍觀十方而說頌言:
譬如工畫師,分布諸彩色。虛妄取異相,大種無差別。
大種中無色,色中無大種。亦不離大種,而有色可得。
心中無彩畫,彩畫中無心。然不離於心,有彩畫可得。
彼心恒不住,無量難思議。示現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譬如工畫師,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畫,諸法性如是。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應知佛與心,體性皆無盡。
若人知心行,普造諸世間。是人則見佛,了佛真實性。
心不住於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白話翻譯
當時,覺林菩薩承受佛陀的威力,遍觀十方世界,而說出以下的偈頌:
就好比一位畫師,用各種顏料畫出不同的色彩。這些色彩雖然看似不同,但都是虛妄的假相,而組成它們的基本元素並沒有差別。
在這些基本元素中,本身沒有色彩;在色彩中,也找不到基本元素。但色彩卻離不開基本元素而存在,因此我們才能看到色彩。
同樣地,人的內心本身沒有畫作,畫作中也沒有內心。但畫作卻不能離開內心而存在,因此我們才能看到畫作。
這個心念永遠不停留,變化無窮,難以思議。它能展現出一切形色,但這些形色彼此卻互不相識。
就像畫師雖然畫出了圖畫,但無法完全了解自己的內心,然而畫作卻是從內心產生的,一切萬法的性質也是如此。
內心就像畫師一樣,能畫出整個世界。色、受、想、行、識這五蘊都從內心而生,沒有一法不是由心所造。
內心如此,佛也是如此;佛如此,眾生也是如此。應該明白,佛與內心的本質都是無窮無盡的。
如果有人能明白內心的運作,知道它普遍創造了整個世界,這個人就能見到佛,並了悟佛的真實本性。
內心並不住於身體,身體也不住於內心。然而,內心卻能成就佛的事業,這種自在是前所未有的。
如果有人想徹底了解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一切佛,就應該觀察法界的本質——一切都是唯心所造。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為什麼”一切都是唯心所造”?
「一切都是唯心所造」是佛學中的核心概念,尤其與唯識學派的思想密切相關。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這句話可以從認知心理學、知覺心理學、神經科學以及行為心理學的層面來理解。
認知心理學的解釋
認知心理學認為,人對世界的理解是透過自身的思維、信念和記憶來建構的。這與「唯心所造」的概念高度契合,因為我們對現實的體驗並非純粹客觀,而是受到個人心理結構的影響。
(1) 構念建構(Constructivism)
- 人的思想與信念決定了如何解釋現實。例如,兩個人面對相同的事件,可能產生截然不同的情緒反應,這是因為他們的內在信念不同。
- 這與唯識學所說的「阿賴耶識」相似,即每個人的心識都帶有各自的種子(薰習),這些種子決定了如何感知世界。
(2) 自我實現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 如果一個人相信自己會失敗,那麼他的行為就會朝向這個方向發展,最終導致真的失敗。
- 這對應到佛教的「心生則種種法生」,即我們的信念影響了外在現象的發展。
知覺心理學與唯心所造
知覺心理學研究我們如何透過感官來構建世界,而這個過程也不是客觀的,而是受到大腦的詮釋與篩選。
(1) 選擇性知覺(Selective Perception)
- 人類的注意力有限,因此只能感知一部分的現實。當我們選擇關注某些事物時,這些事物的影響就會變得更強烈,而其他的可能性則被忽略。
- 這與唯識學的「三界唯心」相符,意指我們所經驗到的世界是由心識選擇並投射出來的。
(2) 錯覺與幻覺(Illusions and Hallucinations)
- 心理學研究發現,大腦可以產生錯覺與幻覺,使我們「看見」或「聽見」並不存在的事物。例如,鬼影、誤聽、甚至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中的閃回。
- 這說明世界並非絕對實在,而是由我們的心識所建構。
神經科學與「唯心」的關係
神經科學發現,我們所感知的一切,都是由大腦的運作所決定的,這進一步支持「唯心所造」的觀點。
(1) 大腦塑性(Neuroplasticity)
- 我們的思維會改變大腦的結構,稱為「神經可塑性」。這意味著,如果我們經常練習正向思考,大腦的回路就會朝向積極的模式運作,反之亦然。
- 這與「轉識成智」的概念類似,即修行能改變心識的運作模式,使其由煩惱轉為智慧。
(2) 內在世界影響外在行為
- 研究顯示,情緒與信念會改變人體的生理狀態,例如焦慮可能會導致腸胃問題,快樂則能增強免疫系統。
- 這與「相由心生」的觀念相符,意指我們的身心狀態是心識運作的結果。
行為心理學與業力(Karma)
行為心理學強調行為是環境刺激與過去經驗的結果,而這可以類比為佛學的「業力」。
(1) 習慣的力量(Habit Formation)
- 認知行為學派(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CBT)認為,人類的行為是由過去經驗塑造的,而這些經驗在腦海中形成固定的模式(schema)。
- 這與「業力」的概念相似——過去的行為與思維會影響未來的結果,若不改變內心的習慣模式,未來將不斷重複相同的命運。
(2) 環境與行為的交互作用
- 行為主義學派認為,環境會影響行為,但反過來,人的行為也會影響環境。例如,一個樂觀的人往往能吸引更多機會,而悲觀的人則容易陷入困境。
- 這與「一切法從因緣生」相合,強調我們的內在狀態與外在世界是相互影響的。
從心理學的角度理解「一切唯心所造」
- 認知心理學:我們的信念與思維模式決定了我們如何解讀世界,這與佛學的「心生則種種法生」類似。
- 知覺心理學:我們的感知是被選擇性篩選的,因此世界並非客觀存在,而是心識的投射。
- 神經科學:我們的思維與情緒會改變大腦結構,影響身體健康,與「轉識成智」的概念契合。
- 行為心理學:過去的行為與信念模式決定了未來的發展,這與佛學的「業力」思想相似。
最終,我們所經驗的世界,的確是「唯心所造」,因為所有外在現象都取決於我們如何認知、詮釋、行動與回應。改變內心,就能改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