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
知見不生、潛意識、慣性、我見、佛法、心理學、自我防衛、正念、自我觀察
目錄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
什麼是「知見不生」?
佛陀在《金剛經》第三十一〈知見不生分〉中指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這裡的「知見不生」,不是要我們成為沒有思想的人,而是提醒我們——不要執著於任何一種看法與認知,包括自認為「對的」、「慈悲的」、「清淨的」見解。
實際修行中,我們常會發現:明明知道不要執著,卻總是不自覺又執著了。心理學提供了一個重要解釋——潛意識與慣性。
有些人甚至執著於「我已經學佛很久」、「我這樣修才對」,這些對「修行」的知見若變成固執,也會成為法相。佛陀說:
「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提醒我們:連佛法的知見都不能執著為實有,否則便落入「法執」。
潛意識與慣性:真正主導我們行為的內在力量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類每天有超過 90% 的反應來自潛意識的「自動化模式」。
潛意識是儲存過往經驗與情緒記憶的心理底層。當這些記憶在日常行為中自動浮現時,就形成了我們的「慣性」——一種不自覺的反應模式。我們以為是自己選擇的,其實往往是這股內在力量在主導。
舉例一:潛意識的我見
小敏是一位學佛多年的護法志工,平時謙和有禮、樂於助人。但只要有人質疑她的安排,她就會內心不安、甚至憤怒,嘴上說「我放下了」,但回家仍想了一整晚。
經過對談後,她驚訝地發現,自己內在有個強烈的潛意識信念:「我必須表現得完美,別人才會愛我」。這就是根深蒂固的「我見」——它不僅是知識層次的認知,更是情緒與身體早已內化的模式。
若能覺察「完美」只是暫時的法相,她便能鬆開對它的執著,逐步體會知見不生。
舉例二:慣性的關係迴圈
阿仁每段親密關係都以「對方太冷漠」而收場。他總覺得被忽略、不被重視。雖然他明白自己「不該過度依賴」,但只要另一半不即時回訊息,他就陷入焦慮、情緒爆炸。
後來他發現,他其實一直在重複小時候被父母忽略的情感傷痕。他的潛意識習慣將關係等同於「關注與回應」,這就是心理學所說的依附型慣性模式。
若他能觀照這份焦慮如雲煙般生滅,不與之糾纏,便是向知見不生邁進了一步。
佛法與心理學的交會:知見不生 ≠ 情緒壓抑
很多人誤解「知見不生」為「不能有情緒、不能有想法」,但這是一種壓抑。
真正的「不生知見」,是對任何念頭與反應不執取、不固著,而非否定或壓制。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這與「去中心化(decentering)」或「第三人稱觀察自我」的技巧類似:
我們不是要消滅情緒,而是學會看著它流動、不與之認同。
佛法則更進一步指向「空性」,強調一切法相皆無自性;心理學則著重功能性覺察,協助我們更有效應對現實。兩者殊途同歸,皆指向放下執著的自由。
✦ 對照例子:
當一個人因恐懼而過度控制他人,心理學會幫助他看見這是來自過往失控的創傷,鼓勵他發展新的回應方式;
而佛法則引導他覺察:所謂「我能控制」本身即是一種虛妄的法相,應觀其空。
兩者目標相似,但切入深度不同。
如何實踐「不生知見」?三個日常練習
➤ 正念呼吸與情緒觀照
原理: 通過專注當下,正念呼吸能幫助我們跳出潛意識的自動反應鏈,削弱執著。
方法: 當你感到情緒起伏時,先停下來做三次深呼吸,問自己:
「我現在的感覺來自當下,還是某段過去的記憶?」 目標不是分析,而是覺察反應是否來自潛意識慣性。
➤ 角色與語言的鬆動練習
原理: 語言塑造我們的自我認知,鬆動語言能打破我見的固著模式。
方法: 每天晚上,寫下今天出現最多次的「我是……」、「他應該……」句子,接著改寫:
「我是個負責任的人」→「我通常會努力承擔,但我也可以學習放手」
「他就是很情緒化」→「他現在可能在他的情緒狀態裡,我可以選擇不同反應」
➤ 覺察性對話練習
原理: 對話中的反應往往反映潛意識模式,覺察能讓我們跳出慣性迴圈。
方法: 與人溝通時,心裡默念:
「現在起反應的,是我的哪一部份?」 是怕被拋下的小孩?還是想證明自己的那位戰士?這會讓我們更自在地選擇回應。
智慧的放下,是看清慣性的溫柔鬆手
知見不生,不是要我們什麼都不想、不說、不做,而是學會:
每一個想法、情緒、評價、角色,其實都是「當下出現又會過去的現象」。
當我們練習不再認同它、不被它綁架,就等於在潛意識的慣性中點亮了一盞光。
那光,就是佛法說的般若智慧,也是心理學說的自我覺察。
透過持續的自我觀察,我們能逐漸從潛意識的慣性中解脫,體證知見不生的自由與輕安。
正如佛家所說:
「指月之指,非月也。」
知見是通往真相的引導,但若執著於知見,就會錯失真相本身。唯有放下,才是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