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總是被情緒綁架?因為你還沒學會「這三問」

eye (1) (1)
佛陀在《金剛經.一體同觀分》中提到自己具備「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能觀知一切眾生的心念。然而,佛陀並非為了彰顯神通,而是要引導我們反思:即使能觀見無量心念,這些心念本無自性,三心不可得(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皆不可得)。這不只是佛陀的智慧觀照,更是我們修行、面對內心的一帖解藥。

關鍵字: 五眼、不可得、三心、心念、金剛經、無我、觀照、自我覺察

目錄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佛說「五眼」:不是炫神通,而是啟智慧

《金剛經》中,佛陀一連問須菩提五個問題:「如來有肉眼嗎?有天眼嗎?有慧眼嗎?有法眼嗎?有佛眼嗎?」須菩提一一回答:「是的,世尊。」

這五眼象徵不同層次的觀照力:

  • 肉眼:凡夫之眼,看見外在表象;

  • 天眼:能見眾生生死流轉、業力去來;

  • 慧眼:明瞭因果無常,生起智慧;

  • 法眼:辨識正法與空性,了知法性;

  • 佛眼:圓滿無礙的智慧觀照,照見一切法性如實不動。

佛陀為何要強調自己具備這五種眼?目的不是展現神通,而是鋪陳更深層的開示:**即使能以佛眼觀見無量心念,這些「心」其實也不是實有的存在。**從「能見」轉向「見空」,正是修行者要學會的智慧。


恆河沙數的心念,佛悉知悉見

接著佛又舉了一個生動的譬喻:

「如果有如恆河這樣的沙數那麼多條恆河,每條恆河又有無數沙子,這些沙子比喻無量世界中的眾生與他們的種種心念,佛皆悉知。」

表面看起來是在形容佛知識的浩瀚無邊,但其實重點在於:這些心念變化萬端,如沙如塵,但沒有一念是真實不變的「我」。

佛之所以能悉知,並非因祂記住了每一念,而是祂「看透」了這些念的本質—,皆是因緣所生,無有自性。

這為下一段的法義埋下了伏筆:若一切心皆無自性,那麼我們到底在執著什麼?


佛知一切心,但說「非心是名為心」

於是佛陀說出這段關鍵話語:

「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我們平常會說「我心煩意亂」、「我心有所想」,彷彿這些心念真實存在,能代表我們自己。但佛陀提醒我們:這些所謂的「心」,其實只是因緣聚合的暫時現象,並無固定不變的本體。


🧩 生活實例一:職場情緒

小婷在工作中被主管批評,內心湧起委屈與怒氣,反覆思考:「他怎麼可以這樣對我?」
但當她靜下來觀察,會發現那股怒氣其實已逐漸消退。若她能進一步想:「這念頭只是主管一句話引發的反應,現在條件已變,它也不再一樣」,就能慢慢鬆開對情緒的執著。


🧩 生活實例二:家庭期待

阿明感到煩躁,是因為他被母親催婚的話語觸動了內在的矛盾。一方面,他清楚自己現在沒有想結婚的需求,他渴望有更多自主選擇人生的空間。另一方面,他又不想讓母親失望、不想看到她為自己擔心甚至難過。這種「不想被逼」與「不想讓她傷心」的掙扎,看似是情緒上的拉鋸,實際上卻反映出他正在兩種不同的聲音之間擺盪,一個屬於自己,一個屬於他人。

若阿明能進一步覺察,這樣的矛盾,其實來自他把母親的期望內化為一種「責任」或「孝順的標準」;而社會對於成家立業的價值觀,也無形中強化了他的焦慮。這些念頭與情緒,並不是絕對的「真我」,而只是當下因緣條件交織下的反應。

當他願意鬆開「我必須讓媽媽滿意」這種內在壓力,不再認為「讓她不失望」等同於「成為一個好兒子」,他就有機會回到內心深處,聽見自己的真實需求。這份覺察,不是要他忽視母親的感受,而是讓他能夠在照顧自己的同時,也用成熟的方式回應母親的關心。

畢竟,真正的孝順,不是委屈自己成全對方,而是讓彼此都能安心地做自己。

這些例子提醒我們:執著於心念只會加深苦惱,觀照它的變化與虛妄,才是出路。


三心不可得:不被心綁架,就能自由

最後,佛陀總結說:

「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這是《金剛經》中最廣為人知的教義之一,說明:

  • 過去心:已成過往,無從追索;

  • 現在心:剎那生滅,無可執著;

  • 未來心:尚未發生,徒增憂慮。

若我們將心念視為真實,就會隨它起舞、為它所苦;若我們知道它不過是無常的生滅幻影,就能回到當下,擁有選擇的自由。


🧩 生活實例三:未來焦慮

小華為即將來臨的考試焦慮不安,腦中反覆出現:「萬一我考不好怎麼辦?」
這個念頭讓他無法專心準備。但若他能提醒自己:「這焦慮只是對未來的想像,不是真實存在」,他就能回到當下,專注於真正能掌握的準備行動。


✨ 練習引導:不被念頭綁架的小問答

當你陷入煩惱時,請練習這三個簡單的內在提問:

  1. 「這是過去心、現在心,還是未來心?」

  2. 「這個心念有沒有可能只是暫時的?」

  3. 「如果我不執著這個想法,我還能怎麼看這件事?」

這樣的觀照,不是否定念頭,而是讓你從念頭中抽身,回到自主的清明心境


智慧的眼,看清而非看多

佛陀的五眼,不是為了讓我們追求超能力,而是一步步引導我們看清楚,一切心念的生滅無常與虛妄不實

當我們知道:「心念不可得,情緒會過去,想法會改變」,我們就不會再被當下的煩惱完全控制,也不再執著於「這就是我」、「我就應該這樣」。

這時候,我們的眼,也正在往佛眼邁進

本文給您什麼啟發呢?可以找秉祐老師聊聊喔!
Facebook
Picture of 秉祐
秉祐

我是秉祐,是專業心理師,也精通命理與占卜。我的修行源自於二十多年前一次神聖的相遇,當年在獅頭山普獻法師的引薦下,幸與法鼓山的聖嚴法師互動,深刻體會到法師們慈悲和智慧。讓我在歸師地藏王菩薩後,啟發我的修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