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總焦躁?金剛經與正念給答案

sitonthetop (1)
《金剛經》提到「如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揭示真正的覺悟不在於外在形式,而是內心不執著於相、不被情境牽引的清明與自在。本文以「行住坐臥皆是寂靜」為主題,結合日常生活案例與心理學中的正念訓練,探討如何在動盪與煩擾中安住於內在寧靜,活出智慧與自由。
關鍵字

佛性、無住、金剛經、覺察、正念、自我覺知、認知重建、心理靜定、情緒調節、空性

目錄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不是坐得莊嚴就叫修行,而是心不隨境動才是真安住

修行並不是外在莊嚴的坐姿與步伐,而是能在任何情境下,讓心不執著於表相。《金剛經》所說「如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正指出佛性無形無相、不受形式限制的真義。

「行住坐臥皆是寂靜」,並非指外表安靜不動,而是即使行走、應對、處理瑣事,心仍安住當下,不被喜怒哀樂綁架。

🔍 心理學連結:
這對應心理學中的「情緒穩定性」與「心理靜定」,指的是在高壓與混亂中保持內在平衡的能力。不同於情緒壓抑,它是一種自我觀照與容納狀態,與佛法中「空性」的精神相通——知道一切情緒與念頭都是暫時的、無自性。


日常生活四練習:讓寂靜,不再只是坐在禪堂裡

行—走路分心還是如實覺察?

滑手機回訊息、趕時間的你,也許身在路上,心卻早已飄走。
✅ 練習:停下腳步,問自己:「我在趕什麼?我是否能回到此刻的步伐與呼吸?」

坐—塞車抱怨還是靜觀內在?

塞在車陣中焦躁萬分,是被困在車裡,還是被困在「我應該準時」的想法裡?
✅ 練習:留心內心對話:「我在擔心什麼?」「我在抗拒什麼?」這是從反應走向覺察的開始。

住—面對指責時,選擇聆聽或反擊?

被誤會的當下,你是否本能防衛?還是願意先聽清對方的觀點?
✅ 練習:深呼吸,給自己3秒鐘空間,再回應。這是心理治療中「情緒延宕」的技術,也是「住」的功夫。

臥—身雖躺下,心仍奔波?

翻來覆去睡不著,往往不是身體的問題,而是大腦不肯放下。
✅ 練習:對自己說:「此刻是休息的時間,其他的事,明天再說。」讓呼吸成為你心的安住處。


當下就是寂靜:佛法與心理學的交會處

佛法中的「寂靜」,不是表面安靜不動,而是內心不落入對錯成敗的執著中。「如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說明了佛的智慧不被時空、形式與成見所拘。

🔍 心理學練習:正念五步驟

  1. 停一下(Pause):先不急著反應

  2. 深呼吸三次(Breathe):與身體重新連結

  3. 命名情緒(Name it):「我正在緊張」「我有點恐懼」

  4. 允許它存在(Allow):不用趕走它,只是讓它來、讓它去

  5. 選擇行動(Act consciously):帶著覺知回應,而非衝動

🔍 佛學深化:
心理學教我們如何調節情緒,而佛法更進一步指出:情緒本身即是無常與緣起,無需抓取或排斥。所謂「無住」,不是不處理情緒,而是處於覺知中,知道情緒非我、非實、自會來去。


真正的寂靜,是忙而不亂,動而不執

「空性」不是否定一切,而是承認一切皆無固定不變之實體。這讓我們有餘裕,不再執著控制結果或抗拒現狀。

當你能面對當下的一切情緒與情境,不急著逃、不執著要改,就能在動中見靜,在忙中得自在。

🧭 心法指引:

  • 不執著情境:事情發生不代表你不好

  • 不追逐結果:當下的努力就是價值

  • 不抗拒當下:情緒來了,先歡迎它


修行不在深山,而在日常中安住心性

修行不是離開生活,而是在生活裡學會不被牽著走。不論你是在開車、開會、開罵、開心的片刻,只要你能回到此刻的心,你就正在走向覺悟的路。

下次你焦躁時,問自己:「我現在執著什麼?」
這個簡單的問題,也許就是寂靜的入口。

本文給您什麼啟發呢?可以找秉祐老師聊聊喔!
Facebook
Picture of 秉祐
秉祐

我是秉祐,是專業心理師,也精通命理與占卜。我的修行源自於二十多年前一次神聖的相遇,當年在獅頭山普獻法師的引薦下,幸與法鼓山的聖嚴法師互動,深刻體會到法師們慈悲和智慧。讓我在歸師地藏王菩薩後,啟發我的修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