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表達、非暴力溝通、佛法與心理學、心靜則語清
目錄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佛陀的提問:如何真正地「為人演說」?
《金剛經》結尾,佛陀問:
「云何為人演說?」
這不只是問弟子,更是對所有想要幫助他人、傳遞智慧之人的提醒:
要怎麼說,才能讓對方真正接收到?
怎麼幫助別人,而不落入自我感或控制欲?
佛陀給出的答案不是話術,而是心法: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這是一種以「內在品質」為核心的說話方式,提醒我們:真正有力的語言,不是來自技巧,而是來自一顆無執著的心。
不取於相:放下對話中的「自我形象」
「不取於相」,就是不被形式、身份、反應所綁住。
在佛法中,「相」代表一切可見的表象,包括「我是誰」「我說什麼」「你怎麼看我」這些心理投射。當說話者過度執著這些,就會迷失在表現、自我證明或控制他人上。
心理學對應:非暴力溝通(NVC)
非暴力溝通教我們以真誠感受與需求來連結,不是為了改變對方,而是分享真心。這與「不取相」相通,但佛法更進一步——連「對方懂不懂我」的期待,也一併放下。
🪞日常例子:心理師的溝通
心理師對個案說:「你的痛苦不需要立刻修好,它值得被好好看見。」
若心中想的是「我要讓她覺得我厲害」,這句話就只是一種表演。但若能放下角色與成果,只是單純同在,那句話會從語言變成療癒。
✅當你不再執著「說什麼」,而是穩穩地「在那裡」,語言就成為光。
如如不動:心穩,語才能穩
「如如不動」不是不說話,也不是壓抑情緒,而是一種從覺知中流出的安定。你說的話可以溫柔,也可以堅定,但你不會因對方生氣、沉默、誤解而動搖。
「如如」是如實、不扭曲;「不動」是穩定、不依附。
心理學對應:情緒調節力(Emotional Regulation)
心理學指出,具備情緒調節力的人,更能在衝突中保持清明。而佛法進一步指出,穩定的來源不只是技巧,而是:放下我執,不把他人反應當成自我評價。
🪞日常例子:伴侶溝通的修行
你對伴侶說:「我真的很愛你,但我也需要一些自己的空間。」
若你心裡害怕對方不高興,就可能開始辯解、討好,甚至轉為責備:「你太黏了!」
但若你如如不動,清楚自己的需求與愛,那麼語氣自然柔和、界線清楚。對方或許沉默片刻,最終卻可能說:「謝謝你願意告訴我。」
✅穩定的語言,不是壓住情緒,而是心不亂時的自然流露。
說話不是說服,是分享一顆安住的心
真正有力量的表達,從來不在於「對方有沒有聽懂」,而在於我們能否讓心說真話,並且願意承擔別人的反應而不執著。
佛陀這句話提醒我們:
說法不為說理,而為呈現「清淨的心」。
說話不是為了勝辯、感動人或證明自己;而是讓語言承載「不動的覺知」與「不取的慈悲」。
練習:日常中的「不取相說話法」
以下幾個簡單練習,幫助你在日常中體會佛陀的說法心法:
🌿情境 | 傳統反應 | 不取相的說法法 |
---|---|---|
被拒絕時 | 解釋、辯解、失落 | 「謝謝你讓我知道,我尊重你的選擇。」 |
不被理解時 | 焦慮、重複說明 | 「我只是想分享自己,不求你一定懂。」 |
被讚美時 | 沉迷其中或否認自己 | 「謝謝你的肯定,我會放在心上。」 |
✅這些語言的力量,不在話本身,而在你是否安住於初衷,放下他人反應的控制權。
✨你是否曾在言語中尋找自己?
有時,我們在說話中尋求認同、控制,甚至證明自己的價值。這是人之常情,但佛陀的提醒是:
真正的說法,是「說」的當下,已經無需任何回報。
「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這八個字,是對每一位想好好說話者的深刻回應——當你內心無所住,語言就不再是溝通工具,而是清淨的橋樑。
無論你是心理師、老師、父母、伴侶,還是朋友,只要願意回到這顆安住的心,你的話語,自然帶有智慧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