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逆轉心境,引爆快樂能量,讓幸福飆升。












台北市台北市忠孝西路一段41號15F-1

不思善不思惡、本來面目、見性、六祖惠能、禪宗、無念、分別心、直指人心、超越善惡、當下即悟
惠能辭違祖已,發足南行。兩月中間,至大庾嶺。逐後,數百人來,欲奪衣缽。一僧俗姓陳,名惠明。先是四品將軍,性行麤慥,極意參尋,為眾人先,趁及惠能。惠能擲下衣缽於石上,云:「此衣表信,可力爭耶?」能隱草莽中。
惠明至,提掇不動。乃喚云:「行者行者,我為法來,不為衣來。」惠能遂出,盤坐石上。惠明作禮云:「望行者為我說法。」惠能云:「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
明良久,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六祖壇經行由品一>
惠能從五祖弘忍那裡得到傳法衣缽後,為了躲避追逐,立即動身向南方走去。大約在兩個月內,他來到了大庾嶺(位於今江西與廣東交界的一座山)。
在他後面,有數百人追了上來,想搶奪那件象徵禪宗傳法的衣缽。這些人中有一個叫惠明的僧人,原先是個四品將軍,性格粗魯直率,但對禪法有極大的求知熱情。他跑在眾人前面,最先追上了惠能。
惠能把衣缽扔在石頭上,對追來的人說:「這件衣缽只是象徵信仰,你們能用武力搶奪它嗎?」說完後,他隱藏在草叢裡,讓追逐的人無法找到他。
惠明追到石頭旁,試圖拿起衣缽,但無論怎樣用力都搬不動。他意識到這不只是普通的衣物,於是喊道:「行者啊(對惠能的稱呼),行者啊!我來這裡是為了追求佛法,不是為了這件衣缽!」
聽到惠明的話,惠能從草叢中走出來,盤腿坐在石頭上。惠明向他行禮,恭敬地說:「請行者為我講解佛法。」
惠能說:「既然你為了佛法而來,就要放下一切雜念和執著,不要生起任何分別心。我會為你講解。」
惠明安靜地默然良久,進入靜默狀態。惠能此時說:「當你不分別善也不分別惡、完全放下一切念頭的當下,那個時候,哪個才是你惠明上座的本來面目(真心、真性)?」
這句話直指人心,讓惠明當下開悟,體會到自己的本性。
描述:初學者或剛接觸這句話的人,可能會將「不思善,不思惡」理解為簡單地不再執著於善惡的判斷,試圖讓心靜下來、不去想任何事情。這是一種初步的實踐,目的是放下日常生活中對善惡的執著和分別念。
特點:
仍可能受到習慣性思維的干擾,容易被善惡概念牽引。這階段的修行者可能還停留在「努力不思」的階段,尚未真正進入無念境界。例如,惠明在聽到這句話前,可能是帶著爭奪衣缽的執著心,初次嘗試放下這一念頭。
挑戰:容易流於表面上的「不思考」,而非真正深入自性。
描述:在這一層次,修行者開始真正體會「不思善,不思惡」的深意,即不執著於任何分別心,保持當下的清明覺知。這是惠能大師在開示中希望惠明達到的境界——在「正與麼時」(當下的時刻),直接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
特點:
超越了善惡、好壞的二元對立,進入「無分別心」的狀態。心不再被外在概念或念頭束縛,能自然安住於當下。這一層次與禪宗的「直指人心」相呼應,修行者開始體驗到自性的清淨。惠明在聽到「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後,當下開悟,即屬於這一層次。
挑戰:此狀態可能不穩定,修行者需持續訓練,才能保持無念的境界。
描述:這是最深的層次,修行者完全體悟到「不思善,不思惡」的本意,實現自性的圓滿和自由。心不再被任何念頭、善惡或外在的執著所束縛,處於「無住生心」的境界。這種狀態是禪宗「見性成佛」的目標,修行者與宇宙萬物合一,活在當下而不受任何分別心的干擾。
特點:
完全超越二元對立,善惡、是非、得失皆不執著。心如明鏡,隨緣應物,卻不被外境所染。這一層次體現了《六祖壇經》中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境界。惠能大師本人已達到這一層次,他通過簡單的開示就能讓惠明開悟,正是因為他已完全體悟自性。
挑戰:這一境界需要長期修行和深入體悟,並非一蹴而就,通常需要長期的坐禪、參公案和生活實踐。
描述:在最高的層次,修行者不僅在靜坐或禪修中體悟「不思善,不思惡」,還能在日常生活中自然流露這一境界。無論面對善惡、順逆,修行者都能保持心性的清淨和自由,不被外境所動。這是禪宗「即凡即聖」的境界,修行與生活融為一體。
特點:
善惡不執,順逆不動,心常安住於本性。生活中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念頭都體現出禪的心境。即「於念而不念」,既不被念頭束縛,又能隨緣應物。
挑戰:需在生活中不斷磨練,保持覺知,避免落入形式或習氣。
層次的分法:上述四個層次並非絕對的等級,而是根據修行者的理解和實踐深度逐步展開的。禪宗不講究僵化的分級,因為每個人的修行經驗不同,「不思善,不思惡」的體會也因人而異。
核心意涵:無論在哪一層次,「不思善,不思惡」最終指向同一個目標—超越分別心,見到自性(本來面目)。它不是讓人變得麻木或冷漠,而是讓心恢復到清淨、自然的狀態。
惠能大師的教導:用「不思善,不思惡」直接點破惠明的執著,讓他從爭奪衣缽的念頭中跳脫出來,體會到佛法的真諦。這句話的核心在於「當下」,強調即刻的覺悟,而非抽象的理論。
唯心所造、華嚴經、認知心理學、知覺心理學、神經科學、行為心理學、心生則種種法生、轉識成智、三界唯心、相由心生
爾時覺林菩薩承佛威力,遍觀十方而說頌言:
譬如工畫師,分布諸彩色。虛妄取異相,大種無差別。
大種中無色,色中無大種。亦不離大種,而有色可得。
心中無彩畫,彩畫中無心。然不離於心,有彩畫可得。
彼心恒不住,無量難思議。示現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譬如工畫師,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畫,諸法性如是。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應知佛與心,體性皆無盡。
若人知心行,普造諸世間。是人則見佛,了佛真實性。
心不住於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當時,覺林菩薩承受佛陀的威力,遍觀十方世界,而說出以下的偈頌:
就好比一位畫師,用各種顏料畫出不同的色彩。這些色彩雖然看似不同,但都是虛妄的假相,而組成它們的基本元素並沒有差別。
在這些基本元素中,本身沒有色彩;在色彩中,也找不到基本元素。但色彩卻離不開基本元素而存在,因此我們才能看到色彩。
同樣地,人的內心本身沒有畫作,畫作中也沒有內心。但畫作卻不能離開內心而存在,因此我們才能看到畫作。
這個心念永遠不停留,變化無窮,難以思議。它能展現出一切形色,但這些形色彼此卻互不相識。
就像畫師雖然畫出了圖畫,但無法完全了解自己的內心,然而畫作卻是從內心產生的,一切萬法的性質也是如此。
內心就像畫師一樣,能畫出整個世界。色、受、想、行、識這五蘊都從內心而生,沒有一法不是由心所造。
內心如此,佛也是如此;佛如此,眾生也是如此。應該明白,佛與內心的本質都是無窮無盡的。
如果有人能明白內心的運作,知道它普遍創造了整個世界,這個人就能見到佛,並了悟佛的真實本性。
內心並不住於身體,身體也不住於內心。然而,內心卻能成就佛的事業,這種自在是前所未有的。
如果有人想徹底了解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一切佛,就應該觀察法界的本質——一切都是唯心所造。
「一切都是唯心所造」是佛學中的核心概念,尤其與唯識學派的思想密切相關。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這句話可以從認知心理學、知覺心理學、神經科學以及行為心理學的層面來理解。
認知心理學認為,人對世界的理解是透過自身的思維、信念和記憶來建構的。這與「唯心所造」的概念高度契合,因為我們對現實的體驗並非純粹客觀,而是受到個人心理結構的影響。
(1) 構念建構(Constructivism)
(2) 自我實現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知覺心理學研究我們如何透過感官來構建世界,而這個過程也不是客觀的,而是受到大腦的詮釋與篩選。
(1) 選擇性知覺(Selective Perception)
(2) 錯覺與幻覺(Illusions and Hallucinations)
神經科學發現,我們所感知的一切,都是由大腦的運作所決定的,這進一步支持「唯心所造」的觀點。
(1) 大腦塑性(Neuroplasticity)
(2) 內在世界影響外在行為
行為心理學強調行為是環境刺激與過去經驗的結果,而這可以類比為佛學的「業力」。
(1) 習慣的力量(Habit Formation)
(2) 環境與行為的交互作用
最終,我們所經驗的世界,的確是「唯心所造」,因為所有外在現象都取決於我們如何認知、詮釋、行動與回應。改變內心,就能改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