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最新活動

2025年3月公益課程:工作+家庭壓力山大?學會與負面情緒和平相處的祕訣

🌟免費公益講座【壓力OUT!快樂IN!】🌟
📍壓力爆棚!情緒崩盤?
逆轉心境,引爆快樂能量,讓幸福飆升。
💭 你是否總是被壓力追著跑,感覺情緒快要失控?
💭你是否在庭與事業的雙重壓力下,不斷拉距並逐漸失去平衡??
💪試著換個角度,讓負面情緒成為你的成長動力!
💪我們將帶你理解情緒的意義,學會如何接納而非壓抑自己的感受,並透過心理學與正念技巧,提升心理韌性,從容應對生活挑戰。
✨大家一起來!!
✅ 學會情緒管理,不再被壓力綁架
✅ 運用正念技巧,提升內在穩定感
✅ 培養心理韌性,讓情緒成為助力
📍 想要在忙碌生活中找到情緒平衡的你!一起學習與壓力共處,迎接更自在的自己!
👨‍🏫講師:秉佑老師
💐報名連結:https://is.gd/FW6CuI
📍地點|台北易學佛堂|0903-787376
台北市台北市忠孝西路一段41號15F-1
📅時間:2025/03/9 (日) 16:00-18:00
📍地點|高雄易學佛堂|0936-377931
高雄市前金區仁德街303號2樓
📅時間:2025/03/15 (六) 15:00-17:00
💐報名連結:https://is.gd/FW6CuI
分類
佛學經典

不思善,不思惡?六祖惠能大師在說什麼?

關鍵字

不思善不思惡、本來面目、見性、六祖惠能、禪宗、無念、分別心、直指人心、超越善惡、當下即悟

目錄

由來

惠能辭違祖已,發足南行。兩月中間,至大庾嶺。逐後,數百人來,欲奪衣缽。一僧俗姓陳,名惠明。先是四品將軍,性行麤慥,極意參尋,為眾人先,趁及惠能。惠能擲下衣缽於石上,云:「此衣表信,可力爭耶?」能隱草莽中。

惠明至,提掇不動。乃喚云:「行者行者,我為法來,不為衣來。」惠能遂出,盤坐石上。惠明作禮云:「望行者為我說法。」惠能云:「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

明良久,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六祖壇經行由品一>

白話解說

1.惠能離開五祖後南下

惠能從五祖弘忍那裡得到傳法衣缽後,為了躲避追逐,立即動身向南方走去。大約在兩個月內,他來到了大庾嶺(位於今江西與廣東交界的一座山)。

2.有人追來想搶衣缽

在他後面,有數百人追了上來,想搶奪那件象徵禪宗傳法的衣缽。這些人中有一個叫惠明的僧人,原先是個四品將軍,性格粗魯直率,但對禪法有極大的求知熱情。他跑在眾人前面,最先追上了惠能。

3.惠能放下衣缽,隱藏起來

惠能把衣缽扔在石頭上,對追來的人說:「這件衣缽只是象徵信仰,你們能用武力搶奪它嗎?」說完後,他隱藏在草叢裡,讓追逐的人無法找到他。

4.惠明發現衣缽搬不動,改變心意

惠明追到石頭旁,試圖拿起衣缽,但無論怎樣用力都搬不動。他意識到這不只是普通的衣物,於是喊道:「行者啊(對惠能的稱呼),行者啊!我來這裡是為了追求佛法,不是為了這件衣缽!」

5.惠能現身開示,惠明求法

聽到惠明的話,惠能從草叢中走出來,盤腿坐在石頭上。惠明向他行禮,恭敬地說:「請行者為我講解佛法。」

6.惠能教導惠明:放下一切念頭

惠能說:「既然你為了佛法而來,就要放下一切雜念和執著,不要生起任何分別心。我會為你講解。」

7.惠能的開示:不思善惡,見本來面目

惠明安靜地默然良久,進入靜默狀態。惠能此時說:「當你不分別善也不分別惡、完全放下一切念頭的當下,那個時候,哪個才是你惠明上座的本來面目(真心、真性)?」

這句話直指人心,讓惠明當下開悟,體會到自己的本性。

不思善不思惡

初級層次:理解與初步實踐(放下分別心)

描述:初學者或剛接觸這句話的人,可能會將「不思善,不思惡」理解為簡單地不再執著於善惡的判斷,試圖讓心靜下來、不去想任何事情。這是一種初步的實踐,目的是放下日常生活中對善惡的執著和分別念。

特點:

仍可能受到習慣性思維的干擾,容易被善惡概念牽引。這階段的修行者可能還停留在「努力不思」的階段,尚未真正進入無念境界。例如,惠明在聽到這句話前,可能是帶著爭奪衣缽的執著心,初次嘗試放下這一念頭。

挑戰:容易流於表面上的「不思考」,而非真正深入自性。

中級層次:無念與當下覺知

描述:在這一層次,修行者開始真正體會「不思善,不思惡」的深意,即不執著於任何分別心,保持當下的清明覺知。這是惠能大師在開示中希望惠明達到的境界——在「正與麼時」(當下的時刻),直接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

特點:

超越了善惡、好壞的二元對立,進入「無分別心」的狀態。心不再被外在概念或念頭束縛,能自然安住於當下。這一層次與禪宗的「直指人心」相呼應,修行者開始體驗到自性的清淨。惠明在聽到「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後,當下開悟,即屬於這一層次。

挑戰:此狀態可能不穩定,修行者需持續訓練,才能保持無念的境界。

高級層次:自性圓滿與無住

描述:這是最深的層次,修行者完全體悟到「不思善,不思惡」的本意,實現自性的圓滿和自由。心不再被任何念頭、善惡或外在的執著所束縛,處於「無住生心」的境界。這種狀態是禪宗「見性成佛」的目標,修行者與宇宙萬物合一,活在當下而不受任何分別心的干擾。

特點:

完全超越二元對立,善惡、是非、得失皆不執著。心如明鏡,隨緣應物,卻不被外境所染。這一層次體現了《六祖壇經》中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境界。惠能大師本人已達到這一層次,他通過簡單的開示就能讓惠明開悟,正是因為他已完全體悟自性。

挑戰:這一境界需要長期修行和深入體悟,並非一蹴而就,通常需要長期的坐禪、參公案和生活實踐。

超越層次:日常生活的實踐與圓融

描述:在最高的層次,修行者不僅在靜坐或禪修中體悟「不思善,不思惡」,還能在日常生活中自然流露這一境界。無論面對善惡、順逆,修行者都能保持心性的清淨和自由,不被外境所動。這是禪宗「即凡即聖」的境界,修行與生活融為一體。

特點:

善惡不執,順逆不動,心常安住於本性。生活中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念頭都體現出禪的心境。即「於念而不念」,既不被念頭束縛,又能隨緣應物。

挑戰:需在生活中不斷磨練,保持覺知,避免落入形式或習氣。

總結

層次的分法:上述四個層次並非絕對的等級,而是根據修行者的理解和實踐深度逐步展開的。禪宗不講究僵化的分級,因為每個人的修行經驗不同,「不思善,不思惡」的體會也因人而異。

核心意涵:無論在哪一層次,「不思善,不思惡」最終指向同一個目標—超越分別心,見到自性(本來面目)。它不是讓人變得麻木或冷漠,而是讓心恢復到清淨、自然的狀態。

惠能大師的教導:用「不思善,不思惡」直接點破惠明的執著,讓他從爭奪衣缽的念頭中跳脫出來,體會到佛法的真諦。這句話的核心在於「當下」,強調即刻的覺悟,而非抽象的理論。

分類
佛學經典 秉祐日常

心如畫師:一念創造萬千世界

關鍵字

唯心所造、華嚴經、認知心理學、知覺心理學、神經科學、行為心理學、心生則種種法生、轉識成智、三界唯心、相由心生

目錄

覺林菩薩偈


爾時覺林菩薩承佛威力,遍觀十方而說頌言:
譬如工畫師,分布諸彩色。虛妄取異相,大種無差別。
大種中無色,色中無大種。亦不離大種,而有色可得。
心中無彩畫,彩畫中無心。然不離於心,有彩畫可得。
彼心恒不住,無量難思議。示現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譬如工畫師,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畫,諸法性如是。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應知佛與心,體性皆無盡。
若人知心行,普造諸世間。是人則見佛,了佛真實性。
心不住於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白話翻譯

當時,覺林菩薩承受佛陀的威力,遍觀十方世界,而說出以下的偈頌:

就好比一位畫師,用各種顏料畫出不同的色彩。這些色彩雖然看似不同,但都是虛妄的假相,而組成它們的基本元素並沒有差別。

在這些基本元素中,本身沒有色彩;在色彩中,也找不到基本元素。但色彩卻離不開基本元素而存在,因此我們才能看到色彩。

同樣地,人的內心本身沒有畫作,畫作中也沒有內心。但畫作卻不能離開內心而存在,因此我們才能看到畫作。

這個心念永遠不停留,變化無窮,難以思議。它能展現出一切形色,但這些形色彼此卻互不相識。

就像畫師雖然畫出了圖畫,但無法完全了解自己的內心,然而畫作卻是從內心產生的,一切萬法的性質也是如此。

內心就像畫師一樣,能畫出整個世界。色、受、想、行、識這五蘊都從內心而生,沒有一法不是由心所造。

內心如此,佛也是如此;佛如此,眾生也是如此。應該明白,佛與內心的本質都是無窮無盡的。

如果有人能明白內心的運作,知道它普遍創造了整個世界,這個人就能見到佛,並了悟佛的真實本性。

內心並不住於身體,身體也不住於內心。然而,內心卻能成就佛的事業,這種自在是前所未有的。

如果有人想徹底了解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一切佛,就應該觀察法界的本質——一切都是唯心所造。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為什麼”一切都是唯心所造”?

「一切都是唯心所造」是佛學中的核心概念,尤其與唯識學派的思想密切相關。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這句話可以從認知心理學、知覺心理學、神經科學以及行為心理學的層面來理解。

認知心理學的解釋

認知心理學認為,人對世界的理解是透過自身的思維、信念和記憶來建構的。這與「唯心所造」的概念高度契合,因為我們對現實的體驗並非純粹客觀,而是受到個人心理結構的影響。

(1) 構念建構(Constructivism

  • 人的思想與信念決定了如何解釋現實。例如,兩個人面對相同的事件,可能產生截然不同的情緒反應,這是因為他們的內在信念不同。
  • 這與唯識學所說的「阿賴耶識」相似,即每個人的心識都帶有各自的種子(薰習),這些種子決定了如何感知世界。

(2) 自我實現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 如果一個人相信自己會失敗,那麼他的行為就會朝向這個方向發展,最終導致真的失敗。
  • 這對應到佛教的「心生則種種法生」,即我們的信念影響了外在現象的發展。

知覺心理學與唯心所造

知覺心理學研究我們如何透過感官來構建世界,而這個過程也不是客觀的,而是受到大腦的詮釋與篩選。

(1) 選擇性知覺(Selective Perception

  • 人類的注意力有限,因此只能感知一部分的現實。當我們選擇關注某些事物時,這些事物的影響就會變得更強烈,而其他的可能性則被忽略。
  • 這與唯識學的「三界唯心」相符,意指我們所經驗到的世界是由心識選擇並投射出來的。

(2) 錯覺與幻覺(Illusions and Hallucinations

  • 心理學研究發現,大腦可以產生錯覺與幻覺,使我們「看見」或「聽見」並不存在的事物。例如,鬼影、誤聽、甚至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中的閃回。
  • 這說明世界並非絕對實在,而是由我們的心識所建構。

神經科學與「唯心」的關係

神經科學發現,我們所感知的一切,都是由大腦的運作所決定的,這進一步支持「唯心所造」的觀點。

(1) 大腦塑性(Neuroplasticity

  • 我們的思維會改變大腦的結構,稱為「神經可塑性」。這意味著,如果我們經常練習正向思考,大腦的回路就會朝向積極的模式運作,反之亦然。
  • 這與「轉識成智」的概念類似,即修行能改變心識的運作模式,使其由煩惱轉為智慧。

(2) 內在世界影響外在行為

  • 研究顯示,情緒與信念會改變人體的生理狀態,例如焦慮可能會導致腸胃問題,快樂則能增強免疫系統。
  • 這與「相由心生」的觀念相符,意指我們的身心狀態是心識運作的結果。

行為心理學與業力(Karma

行為心理學強調行為是環境刺激與過去經驗的結果,而這可以類比為佛學的「業力」。

(1) 習慣的力量(Habit Formation

  • 認知行為學派(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CBT)認為,人類的行為是由過去經驗塑造的,而這些經驗在腦海中形成固定的模式(schema)。
  • 這與「業力」的概念相似——過去的行為與思維會影響未來的結果,若不改變內心的習慣模式,未來將不斷重複相同的命運。

(2) 環境與行為的交互作用

  • 行為主義學派認為,環境會影響行為,但反過來,人的行為也會影響環境。例如,一個樂觀的人往往能吸引更多機會,而悲觀的人則容易陷入困境。
  • 這與「一切法從因緣生」相合,強調我們的內在狀態與外在世界是相互影響的。

從心理學的角度理解「一切唯心所造」

  • 認知心理學:我們的信念與思維模式決定了我們如何解讀世界,這與佛學的「心生則種種法生」類似。
  • 知覺心理學:我們的感知是被選擇性篩選的,因此世界並非客觀存在,而是心識的投射。
  • 神經科學:我們的思維與情緒會改變大腦結構,影響身體健康,與「轉識成智」的概念契合。
  • 行為心理學:過去的行為與信念模式決定了未來的發展,這與佛學的「業力」思想相似。

最終,我們所經驗的世界,的確是「唯心所造」,因為所有外在現象都取決於我們如何認知、詮釋、行動與回應。改變內心,就能改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