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佛學經典 秉祐日常

四梵柱由來

Buddha

善眼大師與弟子的修行

從前,有一位名叫善眼的大師,他是許多外道仙人的導師,並且自己已經捨棄了欲愛,達到了一種神通自在的境界。善眼大師擁有無數的弟子,對他們講解梵世法(梵天的修行之道)。聽到這些教導後,弟子們有的能夠完全遵從修行,有的則不能。

對於那些沒有完全遵循善眼大師教法的弟子們,當他們去世後,根據他們的修行程度,會轉生至不同的天界層次,例如:四王天、三十三天、焰摩天、兜率天、化樂天或他化自在天。

然而,那些能夠全心全意遵循善眼大師教法的弟子們,則修持四梵室(四梵住),捨離了欲愛,死後能夠轉生至梵天。

University students taking notes on the computer and paying attention in class
Buddha statue

善眼大師的更高修行

善眼大師看到自己和弟子們同時修行,認為不應該與弟子們同時轉生到同一層天界中。他決定進一步修行,增長自己對眾生的慈心,並且在此基礎上修得更高層次的慈心。

最終,善眼大師捨棄肉身,因為增上慈心而轉生至更高層次的「晃昱天」,達到超越一般梵天的果報。而他的弟子們也因修行的結果而得到豐厚的果報,證得不同天界的福報。

佛陀的提醒


佛陀對比丘們說:「你們認為善眼大師是他人嗎?不要這麼想,實際上,那位善眼大師就是我自己。」在那個時候,他作為善眼大師,引領仙人們修行梵世法,並達到了高度的修行境界。

總結


這段經文用佛陀過去的身份來引導眾比丘修行,闡述佛陀在過去世的修行經歷,並表達出修持慈心和梵世法的意義。善眼大師的故事教導弟子們不僅要遵從戒律,還要提升慈心的修行,以此達到更高的精神境界。這也暗示佛陀在過去世已經持續修行多年,才得以成就今日的智慧。

資料來源:《中阿含經》卷2〈中阿含七法品七日經第八〉

「所以者何?比丘!昔有大師名曰善眼,為外道仙人之所師宗,捨離欲愛,得如意足。善眼大師有無量百千弟子,善眼大師為諸弟子說梵世法,若善眼大師為說梵世法時,諸弟子等有不具足奉行法者,彼命終已,或生四王天,或生三十三天,或生[火*僉]摩天,或生兜率哆天,或生化樂天,或生他化樂天。若善眼大師為說梵世法時,諸弟子等設有具足奉行法者,彼修四梵室,捨離於欲,彼命終已,得生梵天。彼時善眼大師而作是念:『我不應與弟子等同俱至後世共生一處,我今寧可更修增上慈。修增上慈已,命終得生晃昱天中。』彼時善眼大師則於後時更修增上慈,修增上慈已,命終得生晃昱天中。善眼大師及諸弟子學道不虛,得大果報。諸比丘!於意云何?昔善眼大師為外道仙人之所師宗,捨離欲愛,得如意足者,汝謂異人耶?莫作斯念,當知即是我也。我於爾時名善眼大師,為外道仙人之所師宗。

Picture of 秉祐
秉祐

我是秉祐老師,是專業心理師,也精通命理與占卜。我的修行源自於二十多年前一次神聖的相遇,當年在獅頭山普獻法師的引薦下,幸與法鼓山的聖嚴法師互動,深刻體會到法師們慈悲和智慧。讓我在歸師地藏王菩薩後,啟發我的修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