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心理諮商 心靈保健室 秉祐日常

大S突然離世——你真的活在當下了嗎?

 

關鍵字:活在當下、珍惜、無常、人生、愛

新聞標題震撼彈:大S突然離世!

早上起床,還沒完全清醒,手機一滑,看到新聞:「震撼!大S離世,享年XX歲!」心裡是不是會先「蛤?」一下,然後手指再狂滑搜尋「真的假的?」如果你是60、70後,或許還會立刻回憶起《流星花園》的杉菜,腦海中響起那熟悉的配樂。對於一個曾經紅極一時的明星來說,這樣的新聞無疑是炸彈級別。

但話說回來,大S的生命關我們什麼事?她離世的新聞,是震驚訝異,隨之而來的是繼續滑手機、吃早餐、上班、抱怨生活,繼續過著「等下再說」的人生。

說走就走,人生沒在跟你約時間

你有沒有想過,人生其實是場沒有預告片的電影,誰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迎來劇終?

我們總以為還有很多時間,結果卻總是在「以為還有時間」的時候,錯過了一切。

  • 你是不是一直想著「等有空再約爸媽吃飯」,結果父母年紀越來越大,你卻一次次錯過?
  • 你是不是總覺得「明年再去環島」,結果身體狀況不允許,連環島的力氣都沒了?
  • 你是不是一直覺得「等賺夠錢再去旅行」,結果發現年輕時候能瘋玩的熱血早已消失?

人生就是這麼無常,我們總是覺得時間還有很多,但真正屬於我們的,只有當下這一刻。

活在當下,不只是口號

說到「活在當下」,你可能會覺得這是一句心靈雞湯,聽過很多次,但到底怎麼做呢?這裡提供三個方法:

  1. 把每次見面都當成最後一次

這不是要你變得悲觀,而是讓你學會珍惜。

  • 每次跟爸媽講電話,都當成最後一次機會,認真聽他們的聲音。
  • 跟朋友見面時,不要只顧著滑手機,多看看對方的笑容。
  • 愛一個人的時候,就勇敢去愛,不要留下遺憾。
  1. 別再等「以後」,現在就去做

想學吉他?現在就去找教學影片。 想開始運動?今天就去跑步十分鐘。 想告白?現在就傳個訊息。

不要等「以後」,因為你根本不知道「以後」在哪裡。

  1. 給自己一些「當下感」的儀式

很多人說:「我也想活在當下,但每天都好忙!」

忙碌的確是現代人的通病,但我們可以透過一些簡單的儀式,讓自己回到當下,比如:

  • 每天五分鐘冥想:閉上眼睛,專注在呼吸,讓自己回歸當下。
  • 刻意放慢速度:吃飯慢慢嚼、走路時感受微風,讓五感重新打開。
  • 寫日記:記錄當天發生的事,會讓你更有意識地活著。

人生無常,但愛與珍惜可以讓一切變得有意義

大S離世新聞,或許能讓你意識到,人生真的沒有「等一下」。

我們無法掌控生命的長度,但可以決定它的深度。

  • 珍惜當下,因為這一刻就是你唯一真正擁有的東西。
  • 愛身邊的人,因為我們誰也不知道明天會怎樣。
  • 勇敢去做,因為機會不等人,夢想更不等人。

下次當你再滑手機,看到哪個名人突然離世的新聞時,不妨問問自己:「我真的有好好活在當下嗎?」

現在,就是最好的時候。

分類
佛學經典 心靈保健室 正念與瑜珈 秉祐日常

黑盒子不只在飛機上,還藏在你的內心世界?

摘要

你知道飛機上有個「黑盒子」,用來記錄飛行數據與事故過程嗎?其實,我們每個人內心也有一個「黑盒子」,它默默記錄著我們的經歷、習慣、想法,影響著我們的未來。這個內在的黑盒子,就是佛學中的「阿賴耶識」。透過理解阿賴耶識的運作,我們可以有意識地「重寫」自己的黑盒子,讓人生航向更理想的方向。

關鍵字

阿賴耶識、黑盒子、業力、習氣、內心記錄、命運、修行、心理學

1. 什麼是黑盒子?不只飛機有,你也有!

當我們聽到「黑盒子」,大多會聯想到飛機上的飛航記錄器。它的作用是在飛機事故發生時,幫助專家回溯過去,找出問題所在。但你有沒有想過,其實我們每個人也都有一個「黑盒子」,在默默地記錄我們的一舉一動、情緒、經驗,甚至深埋在潛意識中的念頭?

這個內在的黑盒子,在佛法中被稱為「阿賴耶識」(Ālaya-vijñāna),也就是第八識。它像是一個無形的數據庫,儲存著我們過去的經驗、習氣與業力,並在未來適當的時機發揮作用。


2. 阿賴耶識如何記錄你的「人生飛行紀錄」?

想像一下,每當你做出一個選擇、產生一個情緒,或者養成一個習慣,這些都會被阿賴耶識「錄下來」,變成潛在的「種子」。這些種子會潛伏在你的內心,等待適當的條件來發芽,影響你的行為與未來。

舉個例子,如果你習慣在壓力下生氣,那麼這種「易怒」的種子就會存進你的阿賴耶識。下次當你遇到類似的壓力情境時,它就會自動啟動,讓你再次生氣。相反地,如果你開始練習在壓力下深呼吸、冷靜思考,那麼你的黑盒子就會開始記錄新的反應模式,慢慢地,你會變成一個更沉穩的人。


3. 你的黑盒子,決定了你的未來

這個黑盒子並不只是單純的記錄器,它更像是一台「自動導航系統」,會根據已存入的數據,推動你未來的行為模式。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有些人總是吸引相似的事件或人進入自己的生命——因為他們的黑盒子裡,存著相應的「人生劇本」。

這也是「業力」的運作方式。過去的行為會留下痕跡,影響未來的結果。如果我們不去有意識地改變這些記錄,那麼我們的人生就像是一架自動駕駛的飛機,不斷地飛往相同的目的地。


4. 如何「重寫」你的黑盒子?

既然黑盒子可以記錄,那麼我們是否有辦法改寫它,讓它存入更好的內容?答案是肯定的!以下是幾個方法,讓你有意識地「編輯」你的阿賴耶識,改變你的人生軌跡。

(1)培養新的習慣,種下好種子

習慣的力量來自於重複,當你每天養成正向的行為,例如練習感恩、培養耐心、積極學習,這些新的種子就會開始取代舊的負面習慣。

(2)有意識地選擇情緒反應

情緒是一種能量,也是一種信息。當你開始覺察自己的情緒,並選擇不同的反應模式,你就在改變黑盒子的內容。例如,當遇到挫折時,選擇以成長的心態面對,而不是抱怨或逃避。

(3)透過冥想與正念,清理舊數據

冥想與正念練習可以幫助我們看清內心的「舊記錄」,並有意識地放下不必要的執著。當你開始觀察自己的念頭,並不被過去的模式牽著走,你就開始真正掌控自己的黑盒子。

(4)選擇有益的環境與人際關係

你的黑盒子不只是記錄自己的行為,也會受外在環境影響。如果你經常與正向、成長型思維的人為伍,那麼你的內心記錄也會被這些正向的影響所填滿。


5. 你想讓你的黑盒子記錄什麼?

現在回頭看看,你的黑盒子裡都記錄了哪些內容?它是充滿負面情緒、執著與限制信念,還是滿滿的希望、愛與成長?

最棒的是,你並不是被動地接受這些記錄,而是可以透過意識與行動,主動改寫你的黑盒子。記住,你現在種下的每一顆種子,都是未來人生的素材。

你的人生飛機,將會飛向哪個目的地,完全取決於你的內心黑盒子。而你,就是這台飛機的真正駕駛員!


結語

我們無法改變過去的記錄,但我們可以決定未來的方向。透過理解阿賴耶識的運作,我們可以開始有意識地調整自己的習慣、情緒與行動,讓黑盒子儲存更美好的內容。當你開始掌控自己的黑盒子,你的人生也將從「自動駕駛模式」變成「自由航行模式」,飛向真正想要的未來。

現在,請問自己:你想讓你的黑盒子記錄什麼樣的人生?

分類
秉祐日常

改運只有念經還不夠?

目錄

改運只有念經還不夠?

最近在YT平到看到這個影片(持誦地藏經卻疾病纏身,高僧:只是持誦而不注意這點是沒用的【妙養緣】),跟我的想法是契合的,即便,念經加上補財庫、做法會也可能還是不夠的,因為”心”沒改變。

如果只是機械式地念經,內心沒有真正調整,改變的力量就有限,這就如同「嘴巴念善,行為仍舊不善」,那麼結果也不會有太大變化。

命運的改變,其實來自於心識的轉變與行動的落實。因為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外在世界是內心識田的投射,如果內在沒有真正改變,命運也很難扭轉。
 
  • 如果內心充滿怨恨,那麼看世界就是充滿敵意的,總覺得別人針對自己。
  • 如果內心平和自在,即使處於困難環境,也能夠泰然自若。

        舉例: 兩個人進入同一家公司:

  • A人心態積極,覺得這是個成長機會,因此他努力學習,最後升遷順利。
  • B人消極抱怨,總覺得公司不好,老闆不公平,因此越做越不順,最後離職。
「一切為心造」不是宿命論,而是告訴我們: 外在世界只是內心的投射,改變心,就能改變世界!  透過修行、學習、行動,命運是可以改變的!  不執著於過去,從現在開始,每一刻都能創造新的未來!

那要怎麼知道自己的修行有進步呢?

 
要判斷自己的修行是否有所進步,並非單靠外在的標準,而是需要從內在的覺察與生活中的表現來衡量。秉祐整理以下幾個方向可以作為參考:

1. 內心的平靜與安穩

•你是否比過去更能在面對變故時保持平靜?
•遇到不如意的事時,是否較少起煩惱,能更快回到安穩的狀態?
•你是否更能夠接受無常,而不再執著於掌控一切?

2. 對他人的態度

•你是否比以前更有耐心,能夠體諒他人,而非急於批判?
•是否對眾生的苦難更能生起慈悲,而不只是停留在理論上?
•在人際關係中,是否較少計較得失,願意主動包容與圓融處理矛盾?

3. 對自我的態度

•你是否更能覺察自己的情緒與念頭,而不被它們控制?
•是否較少因為外在的評價而起伏,而能安住於自己的內在價值?
•是否能夠誠實面對自己的弱點,而不是逃避或壓抑?

4. 處理困難與挑戰的能力

•你是否能以更正向的心態面對困難,而非消極抱怨?
•是否能夠用智慧分析問題,而不是僅憑情緒反應?
•在面對考驗時,是否能保持信念,而不輕易放棄?

5. 修行的持續性與穩定性

•你是否能夠持續修行,而不因一時的困難或懶惰而中斷?
•是否能夠在日常生活中落實修行,而不是僅限於特定的時間與場所?
•你的修行是否從「有意為之」變成一種自然而然的狀態?

6. 是否更能夠「放下」

•你是否對執念的事物較少糾結,能更容易放下過去的恩怨與執著?
•是否能夠對生命的起伏保持一種開放的心態,而不強求結果?
•是否能夠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而不因為一時的失敗而自責?

7. 是否能夠自在地與他人分享法喜

•你是否發現自己對修行的理解越來越深,而不僅是知識上的累積?
•你是否能夠以不說教、不執著的方式與他人分享法義,而讓對方感到自在?
•你是否能夠用自己的身教,而非單靠言語,來影響他人?
Facebook
LinkedIn
X
Threads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