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何必太費力?順應本性,輕鬆自在過生活

EASY (1)
文章探討如何透過順應本性來輕鬆自在地生活,強調不刻意追求或抗拒,而是接受當下,放下執著,專注當下行動。引用佛教經典,闡述內在平靜的智慧,並提供具體實踐方法,如專注呼吸與觀察情緒。

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

  • 想追求快樂,結果反而更焦慮?
  • 想放鬆,但愈努力放鬆就愈緊繃?
  • 想讓自己不生氣,結果氣得更厲害?

這就像是握住一把沙子,你越用力抓,沙子反而流失得越快。禪宗的智慧告訴我們:「順應本性,不刻意追求或抗拒」,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讓自己回到當下,順勢而行,不再跟自己過不去

那麼,該怎麼做到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關鍵字:禪宗、本性、順應自然、不追求、不抗拒、生活智慧、當下覺知、修行

目錄

 

順應本性:別再亂折騰自己了!

本性是什麼?

在禪宗裡,「本性」就是你原本清淨、自在、不受外在影響的那顆心。它不會因為你今天情緒好壞而變動,就像太陽永遠在天上,只是有時候被雲遮住了。

📖 《華嚴經》:「一切唯心造。」
這句話的意思是,世界怎麼變化,取決於你的心。如果心平靜,世界就會平靜;如果心執著,世界就會變得混亂。

 順應,不代表放棄

「順應」不是「躺平」,而是接受當下,然後該做什麼就做什麼

  • 天氣變冷,就加件衣服,別硬撐說「我不怕冷!」
  • 工作壓力大,就好好處理,而不是一邊抱怨「我討厭這份工作!」

📖 《信心銘》:「圓同太虛,無欠無餘。」
你的心本來就是完整的,不需要額外加什麼,也不需要刻意改變,只要回到原本的狀態,一切都會順暢。


不刻意追求:幸福不是去找,而是發現它一直都在!

你越追求,越得不到

  • 你想「我要快樂」,於是拚命買東西、旅遊,結果快樂一下子就消失了。
  • 你想「我要冷靜」,結果強迫自己不生氣,反而更生氣。
  • 你想「我要成功」,結果陷入焦慮,每天都不滿足。

這些問題的核心在於:「追求的本身,就暗示你現在不夠好。

📖 《信心銘》:「欲得現前,莫存順逆。」
如果你一直想要達到某種狀態,反而會離它越遠。真正的平靜與快樂,不是來自追求,而是來自放下「一定要怎樣」的執著。

🌟 試試這樣做:

吃飯時,就單純地吃,不要想「這餐夠不夠完美?」
工作時,就好好做,不要一直想「這份工作會不會讓我成功?」
與朋友相處時,專心當下,而不是一直想「他到底喜不喜歡我?」

當你不再執著於結果,反而會發現,幸福其實一直都在!


不刻意抗拒:越抗拒,越痛苦

😤 你越不想,它就越來!

試試看:現在請你「千萬不要」想像一隻粉紅色的大象!
……結果呢?是不是已經浮現在腦海了?

這就是「抗拒」的問題:你越不想某件事,它反而纏著你不放。

  • 你說「我不想生氣」,結果越想越氣。
  • 你說「我不想焦慮」,結果更焦慮。
  • 你說「我不想難過」,結果淚流得更兇。

📖 《信心銘》:「違順相爭,是為心病。」
當你跟情緒對抗,你只是在讓它變得更強。相反地,如果你允許它存在,它反而會自己消散。

🌟 試試這樣做

當你壓力大時,不要急著「讓自己放鬆」,而是靜靜觀察壓力的感覺,讓它自然來去。
當你生氣時,不要逼自己「趕快冷靜」,而是試著感受憤怒的能量,看看它如何變化。

這樣,你會發現,情緒像雲一樣,來來去去,不需要對抗,也不需要壓抑。


💡 那修行還有必要嗎?

這裡有個關鍵問題:
如果「本性本來就具足」,那我還需要修行嗎?

答案是:「需要,因為你的心太容易被雜念遮住!

📖 《六祖壇經》:「前念迷即凡,後念悟即佛。」
我們的本性雖然圓滿,但日常生活中,妄念會像雲一樣遮住它。所以修行的目的,不是「獲得」什麼,而是「去除遮蔽本性的障礙」。

🌟 試試這樣做

每天花幾分鐘,專注在呼吸上,讓自己回到當下。
遇到壓力時,提醒自己「現在就是這樣」,不急著改變它。
放下「我應該怎樣」的念頭,讓自己自然地去做該做的事。

這些修行方式,就像擦拭髒掉的窗戶,讓你更清楚地看到內心本來的光明與清淨。


人生不需要加料,本來就很好!

你有沒有發現,當我們不執著、不抗拒、不強求時,反而活得更自在?

🎯 不追求快樂,而是發現它已經在這裡。
🎯 不抗拒痛苦,而是讓它來去自如。
🎯 不強迫自己變成某種人,而是活出內在的自然狀態。

這樣的生活方式,不是消極,而是真正的自在

所以,人生就像一杯好茶,不用額外加糖加奶,它本來就有自己的風味。
當你願意順應本性,你會發現——原來人生,這麼輕鬆! 😌🍵

本文給您什麼啟發呢?可以找秉祐老師聊聊喔!
Facebook
Picture of 秉祐
秉祐

我是秉祐,是專業心理師,也精通命理與占卜。我的修行源自於二十多年前一次神聖的相遇,當年在獅頭山普獻法師的引薦下,幸與法鼓山的聖嚴法師互動,深刻體會到法師們慈悲和智慧。讓我在歸師地藏王菩薩後,啟發我的修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