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師如何面對負能量?

Face_or_vase_ata_01.svg_

這個問題不知被問過幾次,網路上也有其他心理師回復類似的問題,過往我的回覆就是懂得自我照顧,過往我的回覆就是懂得自我照顧,而這背後的機制是什麼?讓我來說說…

從視錯覺說起

這是一張稱為Rubin’s vase魯賓花瓶的圖,是1915年,丹麥心理學家Edgar Rubin提出來的,若你試著專注在白色區域上,你應該會看到人臉,若專注在黑色區域,你應該會看到花瓶,若你能在白色與黑色的區域切換,你能看見花瓶,也能看見人臉。對於這個現象,稱為背景錯覺,視錯覺。

注意什麼是你可以選擇的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當你專注在深色區域越久,看得越仔細,就越難看到花瓶,反之,專注在白色區域越久,就越難看到人臉。
然而,當你看到人臉時不代表花瓶不存在,不是嗎?
當你看到花瓶時不代表人臉不存在,不是嗎?
而注意白色或是深色區域是你可以選擇。

正能量與負能量都是能量

中國有句俗語稱為「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就是以寓言的形式來說明禍福相依,道家的太極圖,也清楚地展現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雖上帝關上門,必會幫你開一扇窗。

例如在職場上,人人都想往上爬,但當上主管,有主管的地位,但也有主管的責任義務,沒當上主管,雖權力不如主管,但責任也相對較輕。
小時候羨慕大人有錢可以做自己喜歡的是,而長大後羨慕小孩子可以無憂無慮。
當你是剛步入社會時的菜鳥時,崇拜前輩的能力與社會經驗,而當你有成熟的社會經驗時,羨慕起菜鳥的青春活力。
鄉村的農夫羨慕都市的上班族,上班族羨慕在鄉下務農的農夫

看見事情的兩面是健康的

當你能在白色與黑色之間切換,代表你是有彈性的,正常的、客觀的。反之,若只能看見某一面,那代表的是僵化、固著、偏激。在心理學治療學派中,許多學派如認知心理治療(CBT)、理情行為治療(REBT)、正念認知治療(MCBT)等都提到僵化是讓人生病的核心問題。在佛教多個經典中也提及,如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提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金剛經強調不執著一切。所以心理師的目標就是發現並鬆動當事人的僵化或固執想法,讓當事人看見自己是有選擇的,而做什麼選擇當然是看當事人自己。

什麼是負能量?

負能量就是事情與當事人期望不同,又不認為自己有其他選擇的狀態;又或是事情與自己期望不同,不接受其他選擇的狀態。特別是人在負面情緒下,是很難看見其他選擇的,所以心理諮商在進行過程中,才會先同理當事人,先緩和當事人的情緒後,再嘗試讓他看見選擇。這就是為什麼修行人需要經常冥想打坐靜心,為什麼比爾蓋茲、賈伯斯等名人,都這麼看重冥想,因為他們知道從冥想中可以獲得平靜,從平靜中獲得智慧。想消除負能量嗎?秉祐老師建議你一起來學冥想吧!

我如何面對負能量?

有時我也會被負面情緒帶走,因為我也有自己的業力習氣,偏好如何看事情的角度,而偏好就會帶來僵化或是固著,也就會容易出現負面情緒。所以我也需要平靜,而這也是為什麼修行人需要經常冥想打坐靜心,為什麼比爾蓋茲、賈伯斯等名人,都這麼看重冥想,因為他們知道從冥想中可以獲得平靜,從平靜中獲得智慧。

在諮商過程,幾乎每一位當事人都帶著負能量而來,而平靜的我也會知道,每一位當事人也都是來教導我的老師,讓我可以從中學習,擴展眼界。

所以你想與負能量和平共處嗎?秉祐老師建議你一起來共修冥想吧!

本文給您什麼啟發呢?可以找秉祐老師聊聊喔!
Facebook
Picture of 秉祐
秉祐

我是秉祐,是專業心理師,也精通命理與占卜。我的修行源自於二十多年前一次神聖的相遇,當年在獅頭山普獻法師的引薦下,幸與法鼓山的聖嚴法師互動,深刻體會到法師們慈悲和智慧。讓我在歸師地藏王菩薩後,啟發我的修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