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心理諮商 心靈保健室 秉祐日常

為什麼對自己不慈悲的人,難以真正關懷他人?

1. 我們的內心會影響對外的態度

如果一個人總是對自己很嚴苛、愛挑剔,就容易把這種態度無意識地帶到對他人的相處中。例如,當我們對自己的失誤無法原諒時,也可能會對別人的錯誤更難包容,甚至更苛刻。


2. 缺乏對痛苦的同理心

慈悲心需要我們能理解別人的痛苦,並願意幫助他們減輕這種痛苦。如果一個人無法接納自己的痛苦或不愉快,可能也很難真正體會他人的感受,因為他連對自己都不願意善待,又怎麼能感同身受地去關心別人呢?


3. 情緒耗盡,無力關懷他人

長期對自己要求過高的人,通常會因壓力和情緒耗竭而感到疲憊。當一個人已經疲於應付自己的生活,就很難再有心力去關注他人的需求,更別說真心地給予關懷和幫助。


4. 表面上的好意,可能只是掩飾

有些人看起來對他人很好,但這種「好」可能是因為社會期待或道德責任,而不是發自內心的善意。這種「假慈悲」通常是短暫的,一旦壓力或情況改變,這樣的表現很容易崩解。


如何讓自己更有慈悲心?

1. 學會對自己好一點

如果你希望對他人展現更多善意,第一步就是學會對自己友善。當你感到挫敗或犯錯時,試著用鼓勵自己的話語代替苛責,比如:「這次雖然沒做好,但已經很努力,下次會更好。」這樣的練習能讓你的內心更柔軟。

2. 練習正念冥想

正念冥想能幫助你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情緒,並以平靜的心面對困難。特別是「慈悲冥想」(Loving-kindness Meditation),可以幫助你提升對自己和他人的關懷。

3. 刻意關注他人需求

即使你還在學習如何善待自己,也可以嘗試去觀察他人的需求,並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比如,主動關心一個看起來心情不好的人,或是幫助需要支持的朋友。這些行動不僅讓他人感到溫暖,也能反過來促進你對自己的理解與接納。


結語

如果我們對自己都缺乏慈悲,就像一杯空空的水杯,無法再給予他人什麼。學會愛自己,是學會愛他人的第一步。當我們內心充滿善意和溫暖,對他人的關懷就會更加自然、真誠,並且能持續下去。下次,當你覺得自己不夠好時,試著對自己微笑一下,這可能是你展現慈悲心的開始!

分類
秉祐日常

心理學跟佛學有什麼相同處?

心理學和佛學,雖然一個是現代科學的產物,一個是古老的修行智慧,但它們之間有不少相似之處,尤其是在對「自我」、「心靈」、「情緒」和「內在覺察」的探討上。秉祐認為它們在幾個核心理念上有相同之處:

1. 自我覺察與內觀

佛學中強調「觀心」和「自我覺察」,學習觀察自己的念頭、情緒,不執著於外界的變化。心理學中的「自我覺察」概念則著重於了解自己的想法、感受和行為模式,讓人更理解自己。無論是佛學還是心理學,都鼓勵人們去認識自己的內心,跳脫慣性反應,以更清晰的心態面對生活。

2. 接納和放下

佛學倡導「放下」,尤其是在面對痛苦和困擾時,學會接受現實、不執著於自我中心的欲望。心理學中的「接納與承諾療法」(ACT)則強調「接納」自己的情緒和生活經驗,不對抗不逃避。兩者都認為,接納現實、不強求自己改變情緒,是減少內心衝突、獲得平靜的關鍵。

3. 慈悲心與同理心

佛學重視「慈悲心」,強調對所有眾生保持理解和善意,並看淡他人的過錯。心理學則重視「同理心」,在治療過程中,心理師學習用同理心理解個案的感受,這有助於個案感受到被理解,進而敞開心扉。慈悲心和同理心都是一種超越自我的態度,從理解和包容出發,對自己和他人都更能產生善意。

Close-up image of marker highlighting word psychology in book.

4. 對無常的理解

佛學核心之一是「無常」,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變化,不會長久不變。心理學雖然沒有直接提出「無常」的概念,但很多理論,比如情緒調節、壓力適應等,也在告訴我們情緒、生活壓力都是變動的,擁有面對改變的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一環。兩者都認為接受無常的智慧,可以讓人減少對不確定性的恐懼。

5. 減少自我執著

佛學教人們減少「我執」,也就是對自我中心的執著,認識到自我是多種因素暫時組成的,而非絕對的存在。心理學中的「自我認知偏誤」也告訴我們,過度關注自我會產生偏見,影響判斷。佛學和心理學都鼓勵人們跳出「自我中心」的限制,用更開闊的心胸去理解世界和他人。

6. 減輕痛苦的方法

佛學的修行目標是解脫痛苦,尋找內在的平靜,而心理學致力於改善心理健康,幫助人們減少焦慮、抑鬱等痛苦。佛學中的「八正道」、冥想等方法,與心理學中的正念(mindfulness)療法有很多相似之處,尤其是在放鬆身心、增強專注力方面。正念冥想已被現代心理學廣泛應用於治療,證明它對於減輕壓力、焦慮等情緒困擾具有顯著效果。

所以阿….

心理學和佛學有許多交集之處,特別是在理解人類的情緒、行為,以及如何面對痛苦和追求平靜方面。佛學的智慧與心理學的實證研究相輔相成,能夠幫助人們更全面地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因此,將這兩者結合起來,能為自己和他人提供更深層的支持和療癒方法。

分類
八字學理 八字心理學

八字命理與佛學有什麼相同之處?

師姐問為什麼學佛還要學八字?難道兩者有相同之處嗎?

師姐的問題可真「佛學味」十足啊!學佛已經這麼多功課了,為什麼還要去研究八字呢?難道說佛學和八字之間真有什麼聯繫?其實,這個問題還真有些意思,因為它們雖然分屬不同領域,但內在確實有幾分相通之處。秉祐老師就來解釋一下學佛與學八字可以如何「佛系聯手」吧!

1. 找方向:學佛修心,八字修「命」

學佛讓我們內觀自省、了悟人生,目的是讓人不執著於外境的苦樂得失;而八字研究的則是人一生的命運規律。聽起來一個修心一個算命,但事實上,學八字讓人更了解「自我的性格」和「大運流年」如何互動,這反而有助於學佛者更清楚自己該修正的習氣,也更容易體會因緣法則。

2. 認識因果:學佛學因果,八字看因緣

佛學教導「因果」,說的是因果循環、六道輪迴,而八字呢,其實也是在研究每個人的「因緣」——出生的年、月、日、時,造就了五行流轉下的命運軌跡。這些先天的因緣,就像是一個特製的「命運組合包」,讓你不經意地遇到該遇到的人、經歷該經歷的事。學佛修行中,我們要接受自己的因果、看透現世的牽絆;八字則是提供一個「地圖」,幫助你更好地了解這些牽絆的模式。

3. 修行智慧:低潮要佛系,高潮不飄飄

學佛讓我們面對順逆境時都能保持平常心,低潮時懂得放下,高潮時保持謙遜。八字也常常提醒我們——當命盤預示「運勢低潮」時,要學會忍耐、隨順;當運氣旺盛時,也要低調不驕。其實這就是佛學的智慧在生活中的運用啊,八字是一種提醒,而佛學則是方法和修行。

4. 自我調整:內在功夫和外在工具並用

學佛專注於修心,讓我們擺脫慾望、平息煩惱;而八字則更像是生活上的一面鏡子,告訴我們自己的性格優缺點、遇到哪些挑戰時容易動心。學佛固然能讓我們處事平靜,但八字也幫助我們調整,知道在何時該更小心,何時該放鬆。比如,若八字顯示今年「傷官」易怒,學佛者也能更有意識地調適,讓自己更從容面對。

5. 提升慈悲心:了解命運,放下批判

學佛修的是慈悲心,看到世間眾生皆因緣而生,不輕易批判;學八字也能增進這種體悟,因為看得多了就知道——很多人的行為和選擇都是命運的結果。這種理解讓人更能「同理心」,理解自己、包容他人,反而能幫助修行更深刻。

總結

簡單來說,學佛是修心,八字是看命,但兩者合起來呢,反而是一種「內外雙修」!八字是「知命」,學佛是「轉命」。我們可以透過八字了解自己的命運基調,然後用佛學的智慧來調整心態,少些煩惱、多些慈悲,這樣不但認識自己,也能更自在地過每一天。所以說,佛學和八字還真有那麼點「佛系聯手」的智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