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心理諮商 心靈保健室 秉祐日常

人生何必太費力?順應本性,輕鬆自在過生活

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

  • 想追求快樂,結果反而更焦慮?
  • 想放鬆,但愈努力放鬆就愈緊繃?
  • 想讓自己不生氣,結果氣得更厲害?

這就像是握住一把沙子,你越用力抓,沙子反而流失得越快。禪宗的智慧告訴我們:「順應本性,不刻意追求或抗拒」,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讓自己回到當下,順勢而行,不再跟自己過不去

那麼,該怎麼做到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關鍵字:禪宗、本性、順應自然、不追求、不抗拒、生活智慧、當下覺知、修行

目錄

 

順應本性:別再亂折騰自己了!

本性是什麼?

在禪宗裡,「本性」就是你原本清淨、自在、不受外在影響的那顆心。它不會因為你今天情緒好壞而變動,就像太陽永遠在天上,只是有時候被雲遮住了。

📖 《華嚴經》:「一切唯心造。」
這句話的意思是,世界怎麼變化,取決於你的心。如果心平靜,世界就會平靜;如果心執著,世界就會變得混亂。

 順應,不代表放棄

「順應」不是「躺平」,而是接受當下,然後該做什麼就做什麼

  • 天氣變冷,就加件衣服,別硬撐說「我不怕冷!」
  • 工作壓力大,就好好處理,而不是一邊抱怨「我討厭這份工作!」

📖 《信心銘》:「圓同太虛,無欠無餘。」
你的心本來就是完整的,不需要額外加什麼,也不需要刻意改變,只要回到原本的狀態,一切都會順暢。


不刻意追求:幸福不是去找,而是發現它一直都在!

你越追求,越得不到

  • 你想「我要快樂」,於是拚命買東西、旅遊,結果快樂一下子就消失了。
  • 你想「我要冷靜」,結果強迫自己不生氣,反而更生氣。
  • 你想「我要成功」,結果陷入焦慮,每天都不滿足。

這些問題的核心在於:「追求的本身,就暗示你現在不夠好。

📖 《信心銘》:「欲得現前,莫存順逆。」
如果你一直想要達到某種狀態,反而會離它越遠。真正的平靜與快樂,不是來自追求,而是來自放下「一定要怎樣」的執著。

🌟 試試這樣做:

吃飯時,就單純地吃,不要想「這餐夠不夠完美?」
工作時,就好好做,不要一直想「這份工作會不會讓我成功?」
與朋友相處時,專心當下,而不是一直想「他到底喜不喜歡我?」

當你不再執著於結果,反而會發現,幸福其實一直都在!


不刻意抗拒:越抗拒,越痛苦

😤 你越不想,它就越來!

試試看:現在請你「千萬不要」想像一隻粉紅色的大象!
……結果呢?是不是已經浮現在腦海了?

這就是「抗拒」的問題:你越不想某件事,它反而纏著你不放。

  • 你說「我不想生氣」,結果越想越氣。
  • 你說「我不想焦慮」,結果更焦慮。
  • 你說「我不想難過」,結果淚流得更兇。

📖 《信心銘》:「違順相爭,是為心病。」
當你跟情緒對抗,你只是在讓它變得更強。相反地,如果你允許它存在,它反而會自己消散。

🌟 試試這樣做

當你壓力大時,不要急著「讓自己放鬆」,而是靜靜觀察壓力的感覺,讓它自然來去。
當你生氣時,不要逼自己「趕快冷靜」,而是試著感受憤怒的能量,看看它如何變化。

這樣,你會發現,情緒像雲一樣,來來去去,不需要對抗,也不需要壓抑。


💡 那修行還有必要嗎?

這裡有個關鍵問題:
如果「本性本來就具足」,那我還需要修行嗎?

答案是:「需要,因為你的心太容易被雜念遮住!

📖 《六祖壇經》:「前念迷即凡,後念悟即佛。」
我們的本性雖然圓滿,但日常生活中,妄念會像雲一樣遮住它。所以修行的目的,不是「獲得」什麼,而是「去除遮蔽本性的障礙」。

🌟 試試這樣做

每天花幾分鐘,專注在呼吸上,讓自己回到當下。
遇到壓力時,提醒自己「現在就是這樣」,不急著改變它。
放下「我應該怎樣」的念頭,讓自己自然地去做該做的事。

這些修行方式,就像擦拭髒掉的窗戶,讓你更清楚地看到內心本來的光明與清淨。


人生不需要加料,本來就很好!

你有沒有發現,當我們不執著、不抗拒、不強求時,反而活得更自在?

🎯 不追求快樂,而是發現它已經在這裡。
🎯 不抗拒痛苦,而是讓它來去自如。
🎯 不強迫自己變成某種人,而是活出內在的自然狀態。

這樣的生活方式,不是消極,而是真正的自在

所以,人生就像一杯好茶,不用額外加糖加奶,它本來就有自己的風味。
當你願意順應本性,你會發現——原來人生,這麼輕鬆! 😌🍵

分類
OH卡 心理諮商 秉祐日常

OH 卡如何探索阿賴耶識?

摘要:

OH 卡透過投射技術幫助個人探索潛意識,進一步觸及佛教唯識學派的阿賴耶識(藏識),揭示深層習氣與業力種子。透過直覺反應與自由聯想,個案可發現過去經驗的影響,並透過引導進行覺察與轉化。實務上,運用 OH 卡設定探索主題,抽取卡片,深入解讀,發現內在模式,最後透過轉化與書寫穩固新種子。此方法可應用於心理諮商、靈性探索與自我成長,幫助個人調整生命方向。

關鍵字:
  • OH 卡(投射、直覺、潛意識)
  • 阿賴耶識(藏識、種子、業力、習氣)
  • 心理探索(覺察、內在對話、信念轉化)
  • 實務運用(設定主題、抽取卡片、引導提問、書寫轉化)
  • 應用領域(心理諮商、靈性探索、自我成長)

目錄

阿賴耶識的概念

阿賴耶識又稱「藏識」,意為「儲藏一切種子的識」。它有以下幾個特點:

  • 儲存業力種子:個人的行為、情緒、思想都會形成「種子」,這些種子儲存於阿賴耶識,並在特定因緣成熟時發芽、顯現為現實經驗。
  • 無意識運作:阿賴耶識的運作多是潛在的,並非顯在的意識活動,因此不容易直接察覺。
  • 影響個人習氣:由於過去的經驗、記憶和習氣皆儲存於阿賴耶識,因此它影響著一個人的性格、情緒反應與行為模式。

 OH 卡如何探索阿賴耶識

OH 卡是一種圖像與文字組合的卡牌系統,透過自由聯想與投射技術,使用者可以進入潛意識層面,進而觸及阿賴耶識中的種子。這個過程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 透過直覺反應探索種子

當使用者抽取 OH 卡後,他們會根據自己的直覺對卡片上的圖像或文字作出解讀。這種直覺反應通常來自於深層的記憶與情感,與阿賴耶識中的種子有關。

(2) 進入內在投射,揭示過去業力

使用者在解讀 OH 卡時,可能會發現某些卡片引發特定情緒反應,例如焦慮、悲傷、憤怒或喜悅。這些情緒可能來自過去的經驗,也就是阿賴耶識中儲存的「種子」正在顯現。

(3) 覺察並轉化習氣

當個案透過 OH 卡發現自己的某些模式(如反覆遭遇相似的困境、經常產生相同的負面情緒),這表示某些深層業力正在運作。透過與 OH 卡的互動與引導,個案可以開始察覺這些習氣,寫下自己的發現,並透過冥想、正念練習或儀式來穩固新的理解,使新的種子在阿賴耶識中生根發芽。

分類
心理諮商 秉祐日常

「那晚,我動不了身體…」──高中女生的靈異遭遇,地藏菩薩給的答案出乎意料!

摘要: 一名女高中生因觀看廟會王爺出巡,回家後竟遭遇「鬼壓床」,甚至感覺有人摸她的大腿,讓她驚恐萬分。她向王爺求助後,得知是亡靈跟隨而來,雖然神明已經驅逐,但她的心中仍充滿恐懼。佛教的地藏王菩薩教導我們,真正的解決之道不是驅趕,而是與亡靈和解,這才是讓自己安心的根本之法。這篇文章帶你了解如何面對這類經驗,以及如何從佛法中找到安定之道。

關鍵字: 鬼壓床、靈異事件、地藏王菩薩、驅邪、和解、亡靈、超渡、廟會、恐懼轉化

目錄

高中女生的恐怖經歷:鬼壓床的夜晚

「那天晚上,我動不了……」

我的個案分享她最近的靈異經驗,她說,在某次與男友去看廟會王爺出巡,回家後一切看似正常,然而,當她躺下睡覺時,卻發生了詭異的事情。她突然無法動彈,彷彿被什麼東西壓住,最恐怖的是,她清楚地感覺到有人在摸她的大腿!她想要掙扎,卻發不出聲音。

更詭異的是,她的腦海中突然浮現出一個念頭:「不能叫。」這讓她更加害怕,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被什麼東西控制了。然而,她並沒有放棄,她努力集中意念,奮力掙脫,最終成功奪回身體的控制權。

王爺的回應:亡靈跟回來了?

事後,她趕緊向王爺祈求庇佑,想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王爺給出的答案讓她震驚:「是亡靈跟你回家了。」

原來,在廟會王爺出巡時,許多靈體會聚集,部分亡靈因緣際會,可能會依附在特定的人身上,特別是能量較弱或頻率相近的人。王爺表示,他已經幫助她驅逐了這個亡靈,並囑咐她要小心。但即使亡靈已被趕走,她的心中仍然充滿恐懼:「如果它又回來呢?」

地藏王菩薩的智慧:真正的解決之道不是驅逐,而是和解

在傳統信仰中,遇到靈異現象時,通常會求神明驅逐邪靈。然而,這真的是最好的辦法嗎?

秉祐老師告訴她,佛教有一位殊勝的地藏王菩薩,地藏菩薩告訴我們,真正的解決方式不是「趕走」,而是「超渡」。亡靈之所以跟隨陽世的人,通常是因為牠有未了的心願、執念或痛苦。如果只是驅逐,牠仍然徬徨無依,甚至可能轉而尋找其他人。

地藏菩薩的慈悲教導我們:「與其害怕,不如幫助亡靈離苦得樂。」當我們願意為亡靈誦經、祈願,甚至為牠發願迴向,牠才有機會真正放下執念,而我們自己內心的恐懼也能隨之消失。

轉化恐懼的方法:讓自己安心的佛法實踐

如果你曾經遇過類似的靈異事件,或是對這類現象感到害怕,可以嘗試以下方式來轉化內心的不安:

1. 誦經與祈願

地藏經、往生咒或是阿彌陀佛聖號,都能幫助亡靈找到光明之道。你可以誠心念誦,並發願迴向給牠:「願某某亡靈離苦得樂,得生善道。」

2. 轉換心態:從恐懼到祝福

不要執著於「它還會不會再來」,而是轉念為「它也是一個需要幫助的靈魂」。當你的心變得穩定、慈悲,恐懼自然會減少。

3. 參加法會,為亡靈做功德

許多寺院會舉辦超渡法會,你可以參與,或是在家誦經,將功德回向給亡靈。

4. 保持正能量,避免能量低落時靠近陰氣重的地方

人心虛弱、情緒低落時,最容易被靈體干擾。透過修行、運動、良好的作息來提升自身能量,避免無謂的恐懼。

用慈悲心取代恐懼,真正的解脫來自內心的安定

這位女高中生的經歷提醒我們,恐懼並非來自「靈體本身」,而是來自我們的「未知感」。如果我們能用慈悲心看待這些經驗,並透過佛法幫助亡靈解脫,那麼不僅靈體能夠放下,我們自己也能獲得真正的安心。

地藏王菩薩的智慧告訴我們:「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這並不是要我們害怕亡靈,而是要讓我們學會如何與世界的各種存在和諧共處。當你願意轉念,從害怕變為祝福,那麼,夜晚就不再黑暗,靈魂也能找到歸屬,而你的內心,也將迎來真正的寧靜。


分類
心理諮商 秉祐日常

如果父母虐待子女也要孝順嗎?

摘要

孝順是傳統文化中的核心價值,但當父母對子女施加虐待時,孝順是否仍然適用?本文透過心理諮商中的一個個案,探討面對父母虐待時該如何處理內心的痛苦與衝突。

關鍵字

孝順、虐待、心理創傷、原生家庭、療癒、和解、慈悲

目錄

 童年創傷與孝順的矛盾

在我的諮商個案中,有一位三十多歲的來訪者,他從小遭受母親的虐待,如今內心充滿了憤怒與仇恨。他曾多次產生自殺的念頭,但唯一讓他活下去的理由,竟是等到父母去世後,要摧毀他們的骨灰罈,以報復他們的所作所為

這樣的故事令人心疼,卻並不罕見。在傳統社會中,「孝順」被視為天經地義,但當父母本身成為孩子最大的痛苦來源時,這個價值觀就變得極為矛盾。一個曾經被父母深深傷害的人,還能被期待去孝順嗎?


孝順的本質:慈悲與智慧的選擇

在佛教與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孝順並不是盲目的服從,而是一種基於慈悲與智慧的選擇

🔹 孝順不代表容忍傷害

孝順的初衷是因為父母養育我們,但當這個關係帶來的是傷害、恐懼與痛苦,我們應該思考:

  • 是否還要忍受這種關係?
  • 是否還要讓自己的生命被過去的傷害困住?

孝順不是縱容罪行。面對虐待,我們應該做的第一步,是保護自己,確保身心安全,而不是一味地服從。

🔹 孝順的更高層次:讓惡業終止

佛教認為,真正的孝順,是讓惡業終止,而不是繼續讓痛苦循環

  • 如果父母曾經虐待我們,而我們用仇恨回應,那麼這個痛苦將延續下去。
  • 如果我們選擇放下憤怒,讓自己的生命走向自由,那麼這才是真正的解脫。

有些人誤解「原諒」就是「接受傷害」,但其實,原諒的真正意義是放下自己心中的枷鎖,不再讓痛苦掌控自己的人生


面對虐待,我們應該怎麼做?

當我們面對曾經虐待我們的父母時,該怎麼做才是對自己最好的方式?

🔹 先保護自己,確保身心安全

如果父母的行為仍然帶來傷害,我們應該保持距離,而不是一再讓自己受害

  • 物理上的距離:若有需要,可減少接觸,甚至尋求法律或社工的協助。
  • 心理上的距離:不要讓過去的陰影持續影響自己,學習設立界限,讓自己擁有心理上的安全感。

🔹  轉化痛苦,而非讓仇恨支配人生

仇恨與報復不會讓我們變得快樂,反而會讓我們被過去的痛苦綁住

  • 寫下自己的感受,與自己對話,讓情緒流動,而不是壓抑。
  • 找尋支持系統,與可信賴的心理師、朋友或善知識交流,不讓自己孤立於痛苦之中。
  • 學習放下,而非遺忘。放下並不代表否認過去的痛苦,而是選擇讓自己不再被它掌控。

🔹  重新定義「孝順」

對於曾經傷害我們的父母,孝順不代表要親近或順從,而是選擇一種不讓自己痛苦的方式去面對這段關係

  • 如果可以,試著轉念:理解他們過去可能也是受害者,他們的行為來自於無知與業力,而非真正的惡意。
  • 如果無法與父母和解,至少與自己的內心和解:不必逼迫自己接受父母,而是讓自己走向內心的平靜。

讓自己走向自由,而非報復

我的個案目前仍然抱持著仇恨,他希望等父母去世後毀掉他們的骨灰罈。但我問他:「如果你真的這麼做,你會快樂嗎?」

他沉默了很久,最後說:「不會,我可能還是會痛苦。」

仇恨不會帶來解脫,只有當我們選擇走向愛與智慧,我們才能真正從過去的枷鎖中解放自己。

真正的孝順,不是盲目服從,而是用智慧讓自己與父母的關係有一個圓滿的結局,即使這個結局是選擇不再糾纏。

願每個曾受傷的靈魂,都能找到自己的光明與解脫。

分類
佛學經典

佛教的報恩與濟苦精神:我們應如何實踐?

摘要

佛教強調「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這不只是修行者的理想,也是每個人日常生活可以實踐的理念。從感恩父母、回饋社會,到關懷苦難眾生,這些都是佛教徒的使命。本文將探討如何將這份精神落實於現代生活,並透過具體行動,讓慈悲與智慧成為日常的一部分。

關鍵字:佛教、報恩、濟苦、四重恩、三塗苦、慈悲、修行、善行

 

目錄


什麼是「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

在佛教的世界觀中,報恩與濟苦是修行者的核心價值。

  • 上報四重恩 指的是感恩與回報四種深厚的恩德,分別是:

    • 父母恩:養育之恩,無以為報。

    • 眾生恩:無數人為我們的生活付出。

    • 國土恩:國家社會給予我們安定的環境。

    • 三寶恩:佛法與僧團帶來智慧與指引。

  • 下濟三塗苦 則是濟度受苦的眾生,所謂「三塗」是指:

    • 地獄道:受極大痛苦的世界。

    • 餓鬼道:飢渴貧困的世界。

    • 畜生道:愚昧無明、受奴役的世界。

這句話不只是經典教義,而是我們可以身體力行的行動指南。


報恩:感恩四重恩的日常實踐

感恩父母:不只是母親節送花

我們常說孝順,但真正的孝順不只是在母親節送禮物,而是日常的關懷與陪伴。每天一通電話、幫忙做家事,甚至只是耐心聆聽,都能讓父母感受到溫暖。

感謝眾生:生活中的小善舉

從早餐店老闆到外送員,很多人在默默支持我們的生活。試著對每個提供幫助的人說聲「謝謝」,甚至透過回饋社會的方式(如志工、捐款),來回報這份恩情。

回饋社會:盡公民責任

我們享有國家的資源,也應該貢獻社會,例如:遵守法律、珍惜資源、參與社會公益。即便只是投票選舉、維護公共環境,這些小事都在回報國土恩。

尊重三寶:實踐佛法智慧

佛、法、僧三寶給予我們內心的指引,我們可以透過學習經典、參與法會、持戒修行,來實踐這份感恩。


濟苦:減少眾生的痛苦

以慈悲心待人:你的微笑可能改變一個人的一天

每個人都有低潮的時候,當我們看到別人受苦時,不妨多一點耐心與溫暖。一句鼓勵、一個善意的微笑,都能讓人感受到世界的溫暖。

尊重生命:護生與愛物

避免隨意傷害動物,選擇環保生活方式,甚至減少肉食,這些都是減少畜生道眾生痛苦的方式。

幫助貧苦者:財施與法施並行

除了捐款幫助貧困的人,我們還可以提供「法施」,例如分享知識、教育他人,幫助他們改變人生。


結語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不是遙不可及的理想,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透過感恩與善行,我們不僅能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也能讓世界變得更加溫暖。

讓我們從今天開始,實踐這份慈悲與智慧吧!

分類
心理諮商 心靈保健室 秉祐日常

大S突然離世——你真的活在當下了嗎?

 

關鍵字:活在當下、珍惜、無常、人生、愛

新聞標題震撼彈:大S突然離世!

早上起床,還沒完全清醒,手機一滑,看到新聞:「震撼!大S離世,享年XX歲!」心裡是不是會先「蛤?」一下,然後手指再狂滑搜尋「真的假的?」如果你是60、70後,或許還會立刻回憶起《流星花園》的杉菜,腦海中響起那熟悉的配樂。對於一個曾經紅極一時的明星來說,這樣的新聞無疑是炸彈級別。

但話說回來,大S的生命關我們什麼事?她離世的新聞,是震驚訝異,隨之而來的是繼續滑手機、吃早餐、上班、抱怨生活,繼續過著「等下再說」的人生。

說走就走,人生沒在跟你約時間

你有沒有想過,人生其實是場沒有預告片的電影,誰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迎來劇終?

我們總以為還有很多時間,結果卻總是在「以為還有時間」的時候,錯過了一切。

  • 你是不是一直想著「等有空再約爸媽吃飯」,結果父母年紀越來越大,你卻一次次錯過?
  • 你是不是總覺得「明年再去環島」,結果身體狀況不允許,連環島的力氣都沒了?
  • 你是不是一直覺得「等賺夠錢再去旅行」,結果發現年輕時候能瘋玩的熱血早已消失?

人生就是這麼無常,我們總是覺得時間還有很多,但真正屬於我們的,只有當下這一刻。

活在當下,不只是口號

說到「活在當下」,你可能會覺得這是一句心靈雞湯,聽過很多次,但到底怎麼做呢?這裡提供三個方法:

  1. 把每次見面都當成最後一次

這不是要你變得悲觀,而是讓你學會珍惜。

  • 每次跟爸媽講電話,都當成最後一次機會,認真聽他們的聲音。
  • 跟朋友見面時,不要只顧著滑手機,多看看對方的笑容。
  • 愛一個人的時候,就勇敢去愛,不要留下遺憾。
  1. 別再等「以後」,現在就去做

想學吉他?現在就去找教學影片。 想開始運動?今天就去跑步十分鐘。 想告白?現在就傳個訊息。

不要等「以後」,因為你根本不知道「以後」在哪裡。

  1. 給自己一些「當下感」的儀式

很多人說:「我也想活在當下,但每天都好忙!」

忙碌的確是現代人的通病,但我們可以透過一些簡單的儀式,讓自己回到當下,比如:

  • 每天五分鐘冥想:閉上眼睛,專注在呼吸,讓自己回歸當下。
  • 刻意放慢速度:吃飯慢慢嚼、走路時感受微風,讓五感重新打開。
  • 寫日記:記錄當天發生的事,會讓你更有意識地活著。

人生無常,但愛與珍惜可以讓一切變得有意義

大S離世新聞,或許能讓你意識到,人生真的沒有「等一下」。

我們無法掌控生命的長度,但可以決定它的深度。

  • 珍惜當下,因為這一刻就是你唯一真正擁有的東西。
  • 愛身邊的人,因為我們誰也不知道明天會怎樣。
  • 勇敢去做,因為機會不等人,夢想更不等人。

下次當你再滑手機,看到哪個名人突然離世的新聞時,不妨問問自己:「我真的有好好活在當下嗎?」

現在,就是最好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