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心理諮商 秉祐日常

一通醫院來電道出了改變的真諦

     某個午後,我接到一通來自醫院護理師的電話。她語氣急促地問我是否能為一位住院病患提供心理諮商。她解釋,家屬認為該病患最近狀況頻繁,情緒波動明顯,並認為心理諮商可以解決他的問題。然而,當我進一步詢問時,她坦言,其實並未確認病患本人的意願,只是家屬「希望」他能接受諮商。
 
     我靜默片刻後,婉轉地向護理師解釋:「心理諮商的前提是來訪者的意願。如果病患本身沒有意願接受諮商,即使我們強行進行,效果也可能有限,甚至會引發更多的抗拒與不適。」護理師在電話另一端安靜下來,我趁機繼續說明:「改變的動力只能源於個人,別人無法替他做出選擇。」
 
     這個情境讓我想起,生活中我們常見到家人、朋友,甚至同事,對某些人有強烈的期待,期望他們改變。尤其是當一個人處於困境中,旁人會急於提出建議或解決方案,但他們常常忽略了一個關鍵:改變是屬於個人的責任。無論出於多麼真摯的關心或愛,改變的種子唯有在當事人心中萌芽,才有可能生根發芽。
 
      所以,我委婉地建議護理師先和家屬溝通,詢問病患的意願,並讓病患感受到他的感受與選擇是被尊重的。只有在病患準備好、並願意展開這段探索自我的旅程時,心理諮商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分類
催眠 心靈保健室

提升自信,該催眠還是諮商?

催眠與談話諮商(例如心理動力學、認知行為療法等)在提升自信方面各有其優缺點,來看看兩者的的差異吧。

催眠的優缺點

優點

  1. 直接作用於潛意識
    催眠可以繞過意識的批判性思考,直接對潛意識施加影響,改變深層的負面信念,這在一些習慣性自我懷疑的人群中特別有效。

  2. 快速見效
    相較於談話諮商的多次對話與漸進式探索,催眠有時能在幾次療程中帶來顯著的自信提升,特別是在短期目標(如重要演講或比賽)中。

  3. 促進深層放鬆
    催眠的深度放鬆效果可以減少與自信不足相關的焦慮與壓力,幫助個人更輕鬆地應對挑戰。

  4. 聚焦特定目標
    催眠可以針對特定事件或情境(如面試、公開演講)進行短期強化,效果直接而具體。

缺點

  1. 對個體的催眠接受度有要求
    並非所有人對催眠都容易接受,有些人可能難以進入催眠狀態,或在過程中無法放下對控制的抗拒。

  2. 潛在的短期效果
    如果未搭配日常練習,催眠的效果可能短暫,難以維持長期自信。

  3. 需要經驗豐富的催眠師
    催眠的效果與催眠師的專業程度密切相關,若遇到不專業的催眠師,可能導致效果有限甚至不良反應。


談話諮商的優缺點

優點

  1. 長期深入效果
    談話諮商透過探索個人的過去經驗、行為模式和核心信念,能夠深層且全面地改變自信不足的根源,效果通常更穩定且持久。

  2. 促進自我覺察
    在談話中,個體會學習辨識影響自信的思維與情緒模式,進而主動改變,這有助於個人主動參與成長過程。

  3. 靈活性高
    談話諮商可根據個體需求調整焦點(如自信問題的多層次因素),同時處理其他心理議題。

  4. 建立支持性關係
    諮商師與來談者之間的關係本身能增強個人對自己的肯定和信任,特別是在長期諮商中。

缺點

  1. 需要較多時間
    提升自信通常需要多次會談才能顯現效果,對於需要快速見效的人來說,可能不夠即時。

  2. 意識抗拒
    有些來談者的防禦機制較強,可能在談話中抗拒深層探索,這會延長療程並降低效果。

  3. 對自信不足的短期提升有限
    在特定場景中(如即將到來的重大場合),談話諮商可能不如催眠那樣立即有效。


如何選擇?

催眠適合的情境

  • 需要短期內在特定情境提升自信,例如演講、面試或比賽。
  • 意識層面難以改變固有的負面信念。
  • 伴隨焦慮、緊張或壓力,需要深層放鬆效果。

談話諮商適合的情境

  • 希望針對自信不足的深層原因進行全面探索與改善。
  • 同時希望解決其他心理議題。
  • 偏好透過對話來增進自我覺察,並建立長期的改變。

整合方式

兩者可以結合使用。例如,透過談話諮商深入探索並處理自信不足的根源,同時輔以催眠來強化潛意識中的正向信念和短期提升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