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經典

給出去就放下,心理更輕盈—無住相布施與心理健康的關聯

我們在行善時,常常不自覺地期待回報或感謝,當未達預期時,容易產生焦慮、失望,甚至影響心理健康。《金剛經》中的「無住相布施」教導我們布施時不執著於施者、受者與結果,讓善行純粹,內心更輕盈。秉祐老師透過日常案例、心理學研究與科學證據,探討無住相布施如何幫助我們減少精神負擔、提升幸福感,並提供一套「無住布施7日挑戰」,幫助你真正落實這份智慧,讓行善不再成為壓力,而是自在的選擇。

Read More...

修習禪定為何要先懺悔?

在修習禪定之前,進行懺悔是為了清淨身心,避免過去的惡業影響修行。地藏菩薩在《占察善惡業報經》中指出,若一個人過去造作了許多惡業,應先修懺悔法,使身心清淨,否則在修行中可能遇到障礙,如精神錯亂、受到外邪干擾或增長錯誤見解。因此,懺悔能淨化心靈,為禪定修習奠定穩固基礎。

Read More...

心如畫師:一念創造萬千世界

「一切唯心所造」出自《華嚴經·十地品》,由覺林菩薩所述,闡明世界與萬法皆由心識所生的道理。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一觀點可透過認知心理學、知覺心理學、神經科學與行為心理學來解釋。

Read More...

黑盒子不只在飛機上,還藏在你的內心世界?

你知道飛機上有個「黑盒子」,用來記錄飛行數據與事故過程嗎?其實,我們每個人內心也有一個「黑盒子」,它默默記錄著我們的經歷、習慣、想法,影響著我們的未來。這個內在的黑盒子,就是佛學中的「阿賴耶識」。透過理解阿賴耶識的運作,我們可以有意識地「重寫」自己的黑盒子,讓人生航向更理想的方向。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