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保健室

靜坐,讓焦慮不再主宰人生:一位個案的真實轉變

一位30多歲,有碩士學位的個案,因職場問題導致嚴重焦慮,甚至無法開口說話,最後因症狀加劇而住院。出院後,他透過醫師介紹前來諮商,初次會面時仍需母親陪伴,對他人的眼神充滿畏懼,彷彿自己隨時會被指責。透過學習正念靜坐與關注呼吸的減壓技巧,他在母親的陪伴下,每天於大雄寶殿靜坐30-40分鐘。一週後,他已能獨自前來諮商,不再需要母親陪伴。這個案例顯示了靜心靜坐對於緩解焦慮、恢復自信的重要性。

Read More...

努力還是被針對?用佛法四步驟,把委屈化成自在

你是否曾問自己:「我這麼努力,為什麼還是得不到認可?」職場的不公平、關係的冷漠,甚至生活中的意外打擊,都可能讓人心生委屈。佛法中的「一實境界」教我們看透因緣、放下執著,從對立中解脫,找回內心平靜。秉祐老師透過阿芳的故事,這篇文章帶你用四步驟轉念——不管面對什麼困境,都能成為自己的依靠。

Read More...

我不是天生愛生氣,我只是太習慣用生氣保護我自己

有些人脾氣火爆,動不動就吵架發怒,背後可能藏著沒被看見的傷。怒氣是他們保護自己的方式,也是求救的訊號。秉祐老師長期在監獄輔導受刑人,用小豪的故事,帶你看懂怒氣背後的脆弱,學會用理解陪伴易怒者,並找到真正守護自己的力量。

Read More...

懂別人的苦,可以少點自己的苦

生活中,很多煩惱和痛苦,其實來自我們無法理解別人,也忽略了自己的情緒。當我們願意停下來,試著去看見他人的不容易,不只能化解衝突,還能讓心裡輕鬆許多。這篇文章從自我覺察出發,帶大家思考同理心如何成為舒緩壓力、放下情緒的方式。最終想提醒的是:同理心不只是善待別人的方法,更是照顧自己的智慧。

Read More...

修習禪定為何要先懺悔?

在修習禪定之前,進行懺悔是為了清淨身心,避免過去的惡業影響修行。地藏菩薩在《占察善惡業報經》中指出,若一個人過去造作了許多惡業,應先修懺悔法,使身心清淨,否則在修行中可能遇到障礙,如精神錯亂、受到外邪干擾或增長錯誤見解。因此,懺悔能淨化心靈,為禪定修習奠定穩固基礎。

Read More...

放下錯的人,才能擁抱對的愛——當執著變成痛苦

當一個人明知對方不忠,卻仍選擇苦苦守候,這已不是愛,而是執著。特別是當「只要精神不出軌,肉體出軌無妨」的念頭浮現,便已陷入對愛的錯誤期待。這篇文章將探討感情中的執著與痛苦,如何面對不忠的伴侶,以及為何真正的愛應該是一種自由,而非束縛。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