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OH卡 心理諮商 秉祐日常

OH 卡如何探索阿賴耶識?

摘要:

OH 卡透過投射技術幫助個人探索潛意識,進一步觸及佛教唯識學派的阿賴耶識(藏識),揭示深層習氣與業力種子。透過直覺反應與自由聯想,個案可發現過去經驗的影響,並透過引導進行覺察與轉化。實務上,運用 OH 卡設定探索主題,抽取卡片,深入解讀,發現內在模式,最後透過轉化與書寫穩固新種子。此方法可應用於心理諮商、靈性探索與自我成長,幫助個人調整生命方向。

關鍵字:
  • OH 卡(投射、直覺、潛意識)
  • 阿賴耶識(藏識、種子、業力、習氣)
  • 心理探索(覺察、內在對話、信念轉化)
  • 實務運用(設定主題、抽取卡片、引導提問、書寫轉化)
  • 應用領域(心理諮商、靈性探索、自我成長)

目錄

阿賴耶識的概念

阿賴耶識又稱「藏識」,意為「儲藏一切種子的識」。它有以下幾個特點:

  • 儲存業力種子:個人的行為、情緒、思想都會形成「種子」,這些種子儲存於阿賴耶識,並在特定因緣成熟時發芽、顯現為現實經驗。
  • 無意識運作:阿賴耶識的運作多是潛在的,並非顯在的意識活動,因此不容易直接察覺。
  • 影響個人習氣:由於過去的經驗、記憶和習氣皆儲存於阿賴耶識,因此它影響著一個人的性格、情緒反應與行為模式。

 OH 卡如何探索阿賴耶識

OH 卡是一種圖像與文字組合的卡牌系統,透過自由聯想與投射技術,使用者可以進入潛意識層面,進而觸及阿賴耶識中的種子。這個過程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 透過直覺反應探索種子

當使用者抽取 OH 卡後,他們會根據自己的直覺對卡片上的圖像或文字作出解讀。這種直覺反應通常來自於深層的記憶與情感,與阿賴耶識中的種子有關。

(2) 進入內在投射,揭示過去業力

使用者在解讀 OH 卡時,可能會發現某些卡片引發特定情緒反應,例如焦慮、悲傷、憤怒或喜悅。這些情緒可能來自過去的經驗,也就是阿賴耶識中儲存的「種子」正在顯現。

(3) 覺察並轉化習氣

當個案透過 OH 卡發現自己的某些模式(如反覆遭遇相似的困境、經常產生相同的負面情緒),這表示某些深層業力正在運作。透過與 OH 卡的互動與引導,個案可以開始察覺這些習氣,寫下自己的發現,並透過冥想、正念練習或儀式來穩固新的理解,使新的種子在阿賴耶識中生根發芽。

分類
心理諮商 秉祐日常

「那晚,我動不了身體…」──高中女生的靈異遭遇,地藏菩薩給的答案出乎意料!

摘要: 一名女高中生因觀看廟會王爺出巡,回家後竟遭遇「鬼壓床」,甚至感覺有人摸她的大腿,讓她驚恐萬分。她向王爺求助後,得知是亡靈跟隨而來,雖然神明已經驅逐,但她的心中仍充滿恐懼。佛教的地藏王菩薩教導我們,真正的解決之道不是驅趕,而是與亡靈和解,這才是讓自己安心的根本之法。這篇文章帶你了解如何面對這類經驗,以及如何從佛法中找到安定之道。

關鍵字: 鬼壓床、靈異事件、地藏王菩薩、驅邪、和解、亡靈、超渡、廟會、恐懼轉化

目錄

高中女生的恐怖經歷:鬼壓床的夜晚

「那天晚上,我動不了……」

我的個案分享她最近的靈異經驗,她說,在某次與男友去看廟會王爺出巡,回家後一切看似正常,然而,當她躺下睡覺時,卻發生了詭異的事情。她突然無法動彈,彷彿被什麼東西壓住,最恐怖的是,她清楚地感覺到有人在摸她的大腿!她想要掙扎,卻發不出聲音。

更詭異的是,她的腦海中突然浮現出一個念頭:「不能叫。」這讓她更加害怕,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被什麼東西控制了。然而,她並沒有放棄,她努力集中意念,奮力掙脫,最終成功奪回身體的控制權。

王爺的回應:亡靈跟回來了?

事後,她趕緊向王爺祈求庇佑,想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王爺給出的答案讓她震驚:「是亡靈跟你回家了。」

原來,在廟會王爺出巡時,許多靈體會聚集,部分亡靈因緣際會,可能會依附在特定的人身上,特別是能量較弱或頻率相近的人。王爺表示,他已經幫助她驅逐了這個亡靈,並囑咐她要小心。但即使亡靈已被趕走,她的心中仍然充滿恐懼:「如果它又回來呢?」

地藏王菩薩的智慧:真正的解決之道不是驅逐,而是和解

在傳統信仰中,遇到靈異現象時,通常會求神明驅逐邪靈。然而,這真的是最好的辦法嗎?

秉祐老師告訴她,佛教有一位殊勝的地藏王菩薩,地藏菩薩告訴我們,真正的解決方式不是「趕走」,而是「超渡」。亡靈之所以跟隨陽世的人,通常是因為牠有未了的心願、執念或痛苦。如果只是驅逐,牠仍然徬徨無依,甚至可能轉而尋找其他人。

地藏菩薩的慈悲教導我們:「與其害怕,不如幫助亡靈離苦得樂。」當我們願意為亡靈誦經、祈願,甚至為牠發願迴向,牠才有機會真正放下執念,而我們自己內心的恐懼也能隨之消失。

轉化恐懼的方法:讓自己安心的佛法實踐

如果你曾經遇過類似的靈異事件,或是對這類現象感到害怕,可以嘗試以下方式來轉化內心的不安:

1. 誦經與祈願

地藏經、往生咒或是阿彌陀佛聖號,都能幫助亡靈找到光明之道。你可以誠心念誦,並發願迴向給牠:「願某某亡靈離苦得樂,得生善道。」

2. 轉換心態:從恐懼到祝福

不要執著於「它還會不會再來」,而是轉念為「它也是一個需要幫助的靈魂」。當你的心變得穩定、慈悲,恐懼自然會減少。

3. 參加法會,為亡靈做功德

許多寺院會舉辦超渡法會,你可以參與,或是在家誦經,將功德回向給亡靈。

4. 保持正能量,避免能量低落時靠近陰氣重的地方

人心虛弱、情緒低落時,最容易被靈體干擾。透過修行、運動、良好的作息來提升自身能量,避免無謂的恐懼。

用慈悲心取代恐懼,真正的解脫來自內心的安定

這位女高中生的經歷提醒我們,恐懼並非來自「靈體本身」,而是來自我們的「未知感」。如果我們能用慈悲心看待這些經驗,並透過佛法幫助亡靈解脫,那麼不僅靈體能夠放下,我們自己也能獲得真正的安心。

地藏王菩薩的智慧告訴我們:「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這並不是要我們害怕亡靈,而是要讓我們學會如何與世界的各種存在和諧共處。當你願意轉念,從害怕變為祝福,那麼,夜晚就不再黑暗,靈魂也能找到歸屬,而你的內心,也將迎來真正的寧靜。


分類
心理諮商 秉祐日常

如果父母虐待子女也要孝順嗎?

摘要

孝順是傳統文化中的核心價值,但當父母對子女施加虐待時,孝順是否仍然適用?本文透過心理諮商中的一個個案,探討面對父母虐待時該如何處理內心的痛苦與衝突。

關鍵字

孝順、虐待、心理創傷、原生家庭、療癒、和解、慈悲

目錄

 童年創傷與孝順的矛盾

在我的諮商個案中,有一位三十多歲的來訪者,他從小遭受母親的虐待,如今內心充滿了憤怒與仇恨。他曾多次產生自殺的念頭,但唯一讓他活下去的理由,竟是等到父母去世後,要摧毀他們的骨灰罈,以報復他們的所作所為

這樣的故事令人心疼,卻並不罕見。在傳統社會中,「孝順」被視為天經地義,但當父母本身成為孩子最大的痛苦來源時,這個價值觀就變得極為矛盾。一個曾經被父母深深傷害的人,還能被期待去孝順嗎?


孝順的本質:慈悲與智慧的選擇

在佛教與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孝順並不是盲目的服從,而是一種基於慈悲與智慧的選擇

🔹 孝順不代表容忍傷害

孝順的初衷是因為父母養育我們,但當這個關係帶來的是傷害、恐懼與痛苦,我們應該思考:

  • 是否還要忍受這種關係?
  • 是否還要讓自己的生命被過去的傷害困住?

孝順不是縱容罪行。面對虐待,我們應該做的第一步,是保護自己,確保身心安全,而不是一味地服從。

🔹 孝順的更高層次:讓惡業終止

佛教認為,真正的孝順,是讓惡業終止,而不是繼續讓痛苦循環

  • 如果父母曾經虐待我們,而我們用仇恨回應,那麼這個痛苦將延續下去。
  • 如果我們選擇放下憤怒,讓自己的生命走向自由,那麼這才是真正的解脫。

有些人誤解「原諒」就是「接受傷害」,但其實,原諒的真正意義是放下自己心中的枷鎖,不再讓痛苦掌控自己的人生


面對虐待,我們應該怎麼做?

當我們面對曾經虐待我們的父母時,該怎麼做才是對自己最好的方式?

🔹 先保護自己,確保身心安全

如果父母的行為仍然帶來傷害,我們應該保持距離,而不是一再讓自己受害

  • 物理上的距離:若有需要,可減少接觸,甚至尋求法律或社工的協助。
  • 心理上的距離:不要讓過去的陰影持續影響自己,學習設立界限,讓自己擁有心理上的安全感。

🔹  轉化痛苦,而非讓仇恨支配人生

仇恨與報復不會讓我們變得快樂,反而會讓我們被過去的痛苦綁住

  • 寫下自己的感受,與自己對話,讓情緒流動,而不是壓抑。
  • 找尋支持系統,與可信賴的心理師、朋友或善知識交流,不讓自己孤立於痛苦之中。
  • 學習放下,而非遺忘。放下並不代表否認過去的痛苦,而是選擇讓自己不再被它掌控。

🔹  重新定義「孝順」

對於曾經傷害我們的父母,孝順不代表要親近或順從,而是選擇一種不讓自己痛苦的方式去面對這段關係

  • 如果可以,試著轉念:理解他們過去可能也是受害者,他們的行為來自於無知與業力,而非真正的惡意。
  • 如果無法與父母和解,至少與自己的內心和解:不必逼迫自己接受父母,而是讓自己走向內心的平靜。

讓自己走向自由,而非報復

我的個案目前仍然抱持著仇恨,他希望等父母去世後毀掉他們的骨灰罈。但我問他:「如果你真的這麼做,你會快樂嗎?」

他沉默了很久,最後說:「不會,我可能還是會痛苦。」

仇恨不會帶來解脫,只有當我們選擇走向愛與智慧,我們才能真正從過去的枷鎖中解放自己。

真正的孝順,不是盲目服從,而是用智慧讓自己與父母的關係有一個圓滿的結局,即使這個結局是選擇不再糾纏。

願每個曾受傷的靈魂,都能找到自己的光明與解脫。

分類
佛學經典

佛教的報恩與濟苦精神:我們應如何實踐?

摘要

佛教強調「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這不只是修行者的理想,也是每個人日常生活可以實踐的理念。從感恩父母、回饋社會,到關懷苦難眾生,這些都是佛教徒的使命。本文將探討如何將這份精神落實於現代生活,並透過具體行動,讓慈悲與智慧成為日常的一部分。

關鍵字:佛教、報恩、濟苦、四重恩、三塗苦、慈悲、修行、善行

 

目錄


什麼是「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

在佛教的世界觀中,報恩與濟苦是修行者的核心價值。

  • 上報四重恩 指的是感恩與回報四種深厚的恩德,分別是:

    • 父母恩:養育之恩,無以為報。

    • 眾生恩:無數人為我們的生活付出。

    • 國土恩:國家社會給予我們安定的環境。

    • 三寶恩:佛法與僧團帶來智慧與指引。

  • 下濟三塗苦 則是濟度受苦的眾生,所謂「三塗」是指:

    • 地獄道:受極大痛苦的世界。

    • 餓鬼道:飢渴貧困的世界。

    • 畜生道:愚昧無明、受奴役的世界。

這句話不只是經典教義,而是我們可以身體力行的行動指南。


報恩:感恩四重恩的日常實踐

感恩父母:不只是母親節送花

我們常說孝順,但真正的孝順不只是在母親節送禮物,而是日常的關懷與陪伴。每天一通電話、幫忙做家事,甚至只是耐心聆聽,都能讓父母感受到溫暖。

感謝眾生:生活中的小善舉

從早餐店老闆到外送員,很多人在默默支持我們的生活。試著對每個提供幫助的人說聲「謝謝」,甚至透過回饋社會的方式(如志工、捐款),來回報這份恩情。

回饋社會:盡公民責任

我們享有國家的資源,也應該貢獻社會,例如:遵守法律、珍惜資源、參與社會公益。即便只是投票選舉、維護公共環境,這些小事都在回報國土恩。

尊重三寶:實踐佛法智慧

佛、法、僧三寶給予我們內心的指引,我們可以透過學習經典、參與法會、持戒修行,來實踐這份感恩。


濟苦:減少眾生的痛苦

以慈悲心待人:你的微笑可能改變一個人的一天

每個人都有低潮的時候,當我們看到別人受苦時,不妨多一點耐心與溫暖。一句鼓勵、一個善意的微笑,都能讓人感受到世界的溫暖。

尊重生命:護生與愛物

避免隨意傷害動物,選擇環保生活方式,甚至減少肉食,這些都是減少畜生道眾生痛苦的方式。

幫助貧苦者:財施與法施並行

除了捐款幫助貧困的人,我們還可以提供「法施」,例如分享知識、教育他人,幫助他們改變人生。


結語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不是遙不可及的理想,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透過感恩與善行,我們不僅能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也能讓世界變得更加溫暖。

讓我們從今天開始,實踐這份慈悲與智慧吧!

分類
心理諮商 心靈保健室 秉祐日常

大S突然離世——你真的活在當下了嗎?

 

關鍵字:活在當下、珍惜、無常、人生、愛

新聞標題震撼彈:大S突然離世!

早上起床,還沒完全清醒,手機一滑,看到新聞:「震撼!大S離世,享年XX歲!」心裡是不是會先「蛤?」一下,然後手指再狂滑搜尋「真的假的?」如果你是60、70後,或許還會立刻回憶起《流星花園》的杉菜,腦海中響起那熟悉的配樂。對於一個曾經紅極一時的明星來說,這樣的新聞無疑是炸彈級別。

但話說回來,大S的生命關我們什麼事?她離世的新聞,是震驚訝異,隨之而來的是繼續滑手機、吃早餐、上班、抱怨生活,繼續過著「等下再說」的人生。

說走就走,人生沒在跟你約時間

你有沒有想過,人生其實是場沒有預告片的電影,誰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迎來劇終?

我們總以為還有很多時間,結果卻總是在「以為還有時間」的時候,錯過了一切。

  • 你是不是一直想著「等有空再約爸媽吃飯」,結果父母年紀越來越大,你卻一次次錯過?
  • 你是不是總覺得「明年再去環島」,結果身體狀況不允許,連環島的力氣都沒了?
  • 你是不是一直覺得「等賺夠錢再去旅行」,結果發現年輕時候能瘋玩的熱血早已消失?

人生就是這麼無常,我們總是覺得時間還有很多,但真正屬於我們的,只有當下這一刻。

活在當下,不只是口號

說到「活在當下」,你可能會覺得這是一句心靈雞湯,聽過很多次,但到底怎麼做呢?這裡提供三個方法:

  1. 把每次見面都當成最後一次

這不是要你變得悲觀,而是讓你學會珍惜。

  • 每次跟爸媽講電話,都當成最後一次機會,認真聽他們的聲音。
  • 跟朋友見面時,不要只顧著滑手機,多看看對方的笑容。
  • 愛一個人的時候,就勇敢去愛,不要留下遺憾。
  1. 別再等「以後」,現在就去做

想學吉他?現在就去找教學影片。 想開始運動?今天就去跑步十分鐘。 想告白?現在就傳個訊息。

不要等「以後」,因為你根本不知道「以後」在哪裡。

  1. 給自己一些「當下感」的儀式

很多人說:「我也想活在當下,但每天都好忙!」

忙碌的確是現代人的通病,但我們可以透過一些簡單的儀式,讓自己回到當下,比如:

  • 每天五分鐘冥想:閉上眼睛,專注在呼吸,讓自己回歸當下。
  • 刻意放慢速度:吃飯慢慢嚼、走路時感受微風,讓五感重新打開。
  • 寫日記:記錄當天發生的事,會讓你更有意識地活著。

人生無常,但愛與珍惜可以讓一切變得有意義

大S離世新聞,或許能讓你意識到,人生真的沒有「等一下」。

我們無法掌控生命的長度,但可以決定它的深度。

  • 珍惜當下,因為這一刻就是你唯一真正擁有的東西。
  • 愛身邊的人,因為我們誰也不知道明天會怎樣。
  • 勇敢去做,因為機會不等人,夢想更不等人。

下次當你再滑手機,看到哪個名人突然離世的新聞時,不妨問問自己:「我真的有好好活在當下嗎?」

現在,就是最好的時候。

分類
佛學經典 心靈保健室 正念與瑜珈 秉祐日常

黑盒子不只在飛機上,還藏在你的內心世界?

摘要

你知道飛機上有個「黑盒子」,用來記錄飛行數據與事故過程嗎?其實,我們每個人內心也有一個「黑盒子」,它默默記錄著我們的經歷、習慣、想法,影響著我們的未來。這個內在的黑盒子,就是佛學中的「阿賴耶識」。透過理解阿賴耶識的運作,我們可以有意識地「重寫」自己的黑盒子,讓人生航向更理想的方向。

關鍵字

阿賴耶識、黑盒子、業力、習氣、內心記錄、命運、修行、心理學

1. 什麼是黑盒子?不只飛機有,你也有!

當我們聽到「黑盒子」,大多會聯想到飛機上的飛航記錄器。它的作用是在飛機事故發生時,幫助專家回溯過去,找出問題所在。但你有沒有想過,其實我們每個人也都有一個「黑盒子」,在默默地記錄我們的一舉一動、情緒、經驗,甚至深埋在潛意識中的念頭?

這個內在的黑盒子,在佛法中被稱為「阿賴耶識」(Ālaya-vijñāna),也就是第八識。它像是一個無形的數據庫,儲存著我們過去的經驗、習氣與業力,並在未來適當的時機發揮作用。


2. 阿賴耶識如何記錄你的「人生飛行紀錄」?

想像一下,每當你做出一個選擇、產生一個情緒,或者養成一個習慣,這些都會被阿賴耶識「錄下來」,變成潛在的「種子」。這些種子會潛伏在你的內心,等待適當的條件來發芽,影響你的行為與未來。

舉個例子,如果你習慣在壓力下生氣,那麼這種「易怒」的種子就會存進你的阿賴耶識。下次當你遇到類似的壓力情境時,它就會自動啟動,讓你再次生氣。相反地,如果你開始練習在壓力下深呼吸、冷靜思考,那麼你的黑盒子就會開始記錄新的反應模式,慢慢地,你會變成一個更沉穩的人。


3. 你的黑盒子,決定了你的未來

這個黑盒子並不只是單純的記錄器,它更像是一台「自動導航系統」,會根據已存入的數據,推動你未來的行為模式。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有些人總是吸引相似的事件或人進入自己的生命——因為他們的黑盒子裡,存著相應的「人生劇本」。

這也是「業力」的運作方式。過去的行為會留下痕跡,影響未來的結果。如果我們不去有意識地改變這些記錄,那麼我們的人生就像是一架自動駕駛的飛機,不斷地飛往相同的目的地。


4. 如何「重寫」你的黑盒子?

既然黑盒子可以記錄,那麼我們是否有辦法改寫它,讓它存入更好的內容?答案是肯定的!以下是幾個方法,讓你有意識地「編輯」你的阿賴耶識,改變你的人生軌跡。

(1)培養新的習慣,種下好種子

習慣的力量來自於重複,當你每天養成正向的行為,例如練習感恩、培養耐心、積極學習,這些新的種子就會開始取代舊的負面習慣。

(2)有意識地選擇情緒反應

情緒是一種能量,也是一種信息。當你開始覺察自己的情緒,並選擇不同的反應模式,你就在改變黑盒子的內容。例如,當遇到挫折時,選擇以成長的心態面對,而不是抱怨或逃避。

(3)透過冥想與正念,清理舊數據

冥想與正念練習可以幫助我們看清內心的「舊記錄」,並有意識地放下不必要的執著。當你開始觀察自己的念頭,並不被過去的模式牽著走,你就開始真正掌控自己的黑盒子。

(4)選擇有益的環境與人際關係

你的黑盒子不只是記錄自己的行為,也會受外在環境影響。如果你經常與正向、成長型思維的人為伍,那麼你的內心記錄也會被這些正向的影響所填滿。


5. 你想讓你的黑盒子記錄什麼?

現在回頭看看,你的黑盒子裡都記錄了哪些內容?它是充滿負面情緒、執著與限制信念,還是滿滿的希望、愛與成長?

最棒的是,你並不是被動地接受這些記錄,而是可以透過意識與行動,主動改寫你的黑盒子。記住,你現在種下的每一顆種子,都是未來人生的素材。

你的人生飛機,將會飛向哪個目的地,完全取決於你的內心黑盒子。而你,就是這台飛機的真正駕駛員!


結語

我們無法改變過去的記錄,但我們可以決定未來的方向。透過理解阿賴耶識的運作,我們可以開始有意識地調整自己的習慣、情緒與行動,讓黑盒子儲存更美好的內容。當你開始掌控自己的黑盒子,你的人生也將從「自動駕駛模式」變成「自由航行模式」,飛向真正想要的未來。

現在,請問自己:你想讓你的黑盒子記錄什麼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