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秉祐日常

改運只有念經還不夠?

目錄

改運只有念經還不夠?

最近在YT平到看到這個影片(持誦地藏經卻疾病纏身,高僧:只是持誦而不注意這點是沒用的【妙養緣】),跟我的想法是契合的,即便,念經加上補財庫、做法會也可能還是不夠的,因為”心”沒改變。

如果只是機械式地念經,內心沒有真正調整,改變的力量就有限,這就如同「嘴巴念善,行為仍舊不善」,那麼結果也不會有太大變化。

命運的改變,其實來自於心識的轉變與行動的落實。因為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外在世界是內心識田的投射,如果內在沒有真正改變,命運也很難扭轉。
 
  • 如果內心充滿怨恨,那麼看世界就是充滿敵意的,總覺得別人針對自己。
  • 如果內心平和自在,即使處於困難環境,也能夠泰然自若。

        舉例: 兩個人進入同一家公司:

  • A人心態積極,覺得這是個成長機會,因此他努力學習,最後升遷順利。
  • B人消極抱怨,總覺得公司不好,老闆不公平,因此越做越不順,最後離職。
「一切為心造」不是宿命論,而是告訴我們: 外在世界只是內心的投射,改變心,就能改變世界!  透過修行、學習、行動,命運是可以改變的!  不執著於過去,從現在開始,每一刻都能創造新的未來!

那要怎麼知道自己的修行有進步呢?

 
要判斷自己的修行是否有所進步,並非單靠外在的標準,而是需要從內在的覺察與生活中的表現來衡量。秉祐整理以下幾個方向可以作為參考:

1. 內心的平靜與安穩

•你是否比過去更能在面對變故時保持平靜?
•遇到不如意的事時,是否較少起煩惱,能更快回到安穩的狀態?
•你是否更能夠接受無常,而不再執著於掌控一切?

2. 對他人的態度

•你是否比以前更有耐心,能夠體諒他人,而非急於批判?
•是否對眾生的苦難更能生起慈悲,而不只是停留在理論上?
•在人際關係中,是否較少計較得失,願意主動包容與圓融處理矛盾?

3. 對自我的態度

•你是否更能覺察自己的情緒與念頭,而不被它們控制?
•是否較少因為外在的評價而起伏,而能安住於自己的內在價值?
•是否能夠誠實面對自己的弱點,而不是逃避或壓抑?

4. 處理困難與挑戰的能力

•你是否能以更正向的心態面對困難,而非消極抱怨?
•是否能夠用智慧分析問題,而不是僅憑情緒反應?
•在面對考驗時,是否能保持信念,而不輕易放棄?

5. 修行的持續性與穩定性

•你是否能夠持續修行,而不因一時的困難或懶惰而中斷?
•是否能夠在日常生活中落實修行,而不是僅限於特定的時間與場所?
•你的修行是否從「有意為之」變成一種自然而然的狀態?

6. 是否更能夠「放下」

•你是否對執念的事物較少糾結,能更容易放下過去的恩怨與執著?
•是否能夠對生命的起伏保持一種開放的心態,而不強求結果?
•是否能夠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而不因為一時的失敗而自責?

7. 是否能夠自在地與他人分享法喜

•你是否發現自己對修行的理解越來越深,而不僅是知識上的累積?
•你是否能夠以不說教、不執著的方式與他人分享法義,而讓對方感到自在?
•你是否能夠用自己的身教,而非單靠言語,來影響他人?
Facebook
LinkedIn
X
Threads
Telegram
分類
佛學經典 心理諮商

佛學與心理學的深度對話:探索心靈、行為與生命意義的全新視角

從精神分析的潛意識到佛教的阿賴耶識,從行為學派的刺激反應到佛教的因果法則,從存在主義的意義追尋到佛學的解脫智慧,兩者在許多層面形成了相輔相成的關係。這篇文章將帶您深入了解,如何將佛學與心理學結合,找到心靈成長與智慧啟迪的全新道路。

關鍵字

  • 佛學
  • 心理學
  • 精神分析
  • 潛意識
  • 阿賴耶識
  • 行為學派
  • 因果法則
  • 人本主義
  • 自我實現
  • 存在主義
  • 意義追尋
  • 心靈成長
  • 正念修行
  • 解脫智慧

目錄

精神分析學派:探索潛意識與本能

  • 心理學觀點:精神分析認為,人類的行為由潛意識中的本能驅動,特別是性與攻擊性(佛洛伊德的「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構成,內在常處於衝突狀態。
  • 佛學觀點
    • 佛學也承認人類的內在有「潛藏的驅力」,例如貪、瞋、癡(三毒),是煩惱的根源,與佛洛伊德所說的本能驅動有相似之處。
    • 然而,佛學認為這些驅力並非人性的本質,而是因「無明」(對真實本性的迷惑)所產生。修行的目的不是壓抑這些驅動,而是透過智慧(般若)與覺悟,徹底轉化和超越它們。
    • 佛學中「阿賴耶識」的概念與佛洛伊德的潛意識相似,都描述了一種深層心智運作的儲藏機制,但佛學更關注如何通過修行淨化阿賴耶識,實現心靈的清淨。

行為學派:外在環境對行為的影響

  • 心理學觀點:行為學派認為,人類行為主要由外在刺激與反應模式驅動,強調行為的可觀測性,例如獎勵與懲罰的作用(如斯金納的行為條件作用)。
  • 佛學觀點
    • 佛學強調因果法則,與行為學派的「行為會導致後果」有共鳴。佛教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類似於行為學派中行為與結果的關聯。
    • 但佛學進一步指出,行為的根源來自於心念。外在行為只是表象,真正需要改變的是內心的動機與意念。這與行為學派單純關注外在行為不同,佛學更著眼於內在修為。

人本主義學派:自我實現與人性本善

  • 心理學觀點:人本主義學派認為人性本善,追求自我實現是人生的最高目標,代表人物如馬斯洛提出需求層次理論,將「自我實現」置於需求的頂端。
  • 佛學觀點
    • 佛學與人本主義相似之處在於:佛教也相信人性本具清淨與覺悟的潛能,即「佛性」;每個人都有能力突破限制,達到「成佛」的境界。
    • 但佛學對「自我實現」的理解更加超越個人層面。佛教強調放下對「自我」的執著,因為自我只是一種因緣和合的假象(無我觀)。成佛的過程不僅是個人成長,更是一種超越「自我」的完全解脫。

認知學派:思維模式與行為的關聯

  • 心理學觀點:認知學派認為,人類的情緒與行為由思維模式決定。負面思維會導致痛苦,而積極思維則能帶來幸福。
  • 佛學觀點
    • 佛學早已指出,心念決定一切:「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佛教認為,外在世界的苦樂本質上取決於我們的心態和認知。
    • 與認知學派類似,佛學也主張「改變內心就能改變外在」。例如佛教的正念(Mindfulness)修行,教導人們覺察並調整內心的執著與錯誤觀念。
    • 不同的是,佛學進一步指出,思維模式的根源在於「無明」,真正的轉變需要通過觀察緣起法、無常與無我的智慧,徹底改變對世界的認知。

生物學派:基因與生理對行為的影響

  • 心理學觀點:生物學派認為行為和情緒主要由基因、神經系統和大腦結構決定,例如多巴胺和血清素對快樂的影響。
  • 佛學觀點
    • 佛學不否認身體與心理之間的相互影響,但認為心識超越於身體。身體是因緣和合的現象,而心是主導身體的根本
    • 在佛教看來,基因與生理條件是過去業力的結果。例如,健康或疾病的身體是過去行為的果報,但修行可以通過改變心識,進而影響身體。
    • 現代科學對身心互動的研究,如正念療法(基於佛教禪修),已經證明佛學對心身關係的洞察是深刻且有效的。

存在主義心理學:生命的意義與自由意志

  • 心理學觀點:存在主義心理學認為,人類核心的動力在於尋找生命的意義,即使在痛苦中,意義感仍然能讓人堅持下去。
  • 佛學觀點
    • 佛教同樣承認人類渴求意義,但它認為,真正的意義來自於超越對「我」和「世界」的執著,並體悟到緣起性空的真理。
    • 釋迦牟尼佛的教導也包含「如何在苦中找到解脫」,例如《四聖諦》中指出,苦的存在、苦的原因,以及滅苦之道。

佛學與心理學的異同?

  1. 共同點
    • 心理學與佛學都關注心靈和行為,致力於幫助人類減輕痛苦,獲得幸福。
    • 許多心理學理論,如正念療法、認知行為療法(CBT),其理念與佛教禪修有高度重疊,甚至直接受佛教啟發。
  2. 不同點
    • 核心目標:心理學的目標通常是改善個體生活質量,而佛學的目標是徹底解脫,超越生死輪迴。
    • 對自我的看法:心理學多數關注如何強化自我,而佛學則強調放下自我執著,並認為「無我」是真正的自由。
    • 對痛苦的解釋:心理學偏向從生物、社會或認知層面解釋痛苦,佛學則從「業力」與「無明」的深層視角探討痛苦的根源。

佛學與心理學在理解心靈運作上有許多共通處,但佛學視角更超越於世俗幸福,著眼於終極解脫,並提供了一套更完整的修行道路,讓人性中的智慧與慈悲得以圓滿展現。

Facebook
LinkedIn
X
Threads
Telegram
分類
心靈保健室

無我是消除我還是不執著我呢?

無我:不是消除我,而是不執著我

1. 無我的誤解

很多人聽到「無我」時,第一反應可能會覺得有點可怕:「沒有我,那我怎麼活啊?我還是我嗎?」其實,佛教講的「無我」並不是要你消失或否定自己的存在,而是讓你換一種方式看待「我」,放下不必要的執著,過得更輕鬆自在。

2. 執著我的煩惱

我們每天都在想「我喜歡什麼」「我想要什麼」「別人怎麼看我」,這些想法就像一條無形的繩子,捆住了我們的內心。比方說,你剛買了一雙新鞋,特別喜歡,但有天踩了一腳泥,立刻覺得心裡難受得不得了。為什麼?因為你把這雙鞋和「我」綁在了一起,覺得鞋子髒了就是自己受損了。這就是「執著我」的典型例子。

3. 無我是一種智慧

佛教裡的「無我」其實是一種智慧,它教我們看到真相:你不過是一個由身體、思想、情感等條件組成的臨時組合,並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我」。就像雲在天空中飄來飄去,它的形狀和位置一直在變,但你不會因為雲改變形狀就覺得失落,因為你知道它本來就不是固定的。同樣,我們的「我」也是隨時在變化的。

4. 學會放下執著

當我們明白了這一點,就可以少一點對自我的執著,輕鬆很多。新鞋髒了?沒關係,鞋子是鞋子,並不代表「我」不好。被批評了?也沒事,別人的意見只是他們的看法,跟「我」是不是有價值無關。甚至面對人生的起起落落,也能坦然一些,因為我們知道這些變化只是無常的一部分,而不是傷害「我」的某種打擊。

5. 無我讓生活更自在

所以,「無我」不是要你放棄自我,也不是讓你失去生活的動力,而是讓你學會看淡那些不必要的包袱,不再被「我」牽著鼻子走。換個角度看,「無我」其實是讓你活得更輕鬆的一種方式,讓你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裡更自在、更釋然。總之,無我不是「沒有我」,而是「別那麼在意我」。試試看,你會發現,生活其實很有趣!

分類
心靈保健室

如何用四個簡單步驟,將煩惱轉化為內心的平靜?

轉識成智的四個簡單步驟

這是一種讓我們用平靜的心面對困難,找到智慧的方式。從內心的煩惱到平靜智慧,這四個步驟就像一條路,指引我們走向更自在的生活。


1. 面對(慈):勇敢地正視自己的問題

  • 什麼是「面對」?
    當煩惱來了,不要逃避,也不要假裝沒事。勇敢地去觀察它,像是用放大鏡看清自己的情緒和問題。
  • 怎麼做?
    當你生氣或感到不安時,試著停下來,問自己:「為什麼我會這麼生氣?這樣的情緒對我有什麼影響?」
    例如:如果嫉妒讓你不開心,試著想一想:這種感覺從哪裡來?是因為你想要改變什麼嗎?

2. 接受(悲):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 什麼是「接受」?
    接受並不是說要放任自己,而是學會對自己的缺點保持溫柔和理解,就像對待一個朋友一樣。
  • 怎麼做?
    如果你犯了錯,別急著責備自己,而是告訴自己:「我承認這是我的失誤,但我也願意改變。」
    例如:面對失敗時,提醒自己:「沒關係,每個人都會犯錯,我可以從中學習。」

3. 處理(喜):用智慧積極解決問題

  • 什麼是「處理」?
    處理是指用積極的態度來面對問題,用新的方式去看待和解決它。相信每個困難都是讓我們成長的機會。
  • 怎麼做?
    當你遇到挑戰時,不妨試著換個角度,比如將問題當作學習的機會,而不是單純的麻煩。
    例如:如果你在工作上遇到挫折,想一想:「這件事能教會我什麼?」或者:「下次我可以怎麼做得更好?」

4. 放下(捨):不執著於結果

  • 什麼是「放下」?
    放下不是放棄,而是不要過度在意結果,讓心保持輕鬆自在。你已經盡力了,結果就交給時間和條件去決定。
  • 怎麼做?
    當你感到焦慮時,提醒自己:「我已經盡力了,接下來的發展不是我能完全控制的。」
    例如:準備了一次重要的考試,結果如何並不完全取決於當下,而是累積的努力和考場的情況共同決定。

這四個步驟如何幫助你?

  • 循環不斷
    生活中,我們會不斷遇到新的問題。這四個步驟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可以反覆使用的循環。每次面對一個問題,我們都能從中學到更多,讓內心變得越來越平靜。

  • 讓自己更有智慧與力量
    這四個步驟幫助我們從煩惱中成長,既能溫柔對待自己,也能勇敢面對生活。只要願意嘗試,你會發現內心的平靜和智慧其實不遠。


試著每天用這四個步驟練習,慢慢地,你會發現自己的內心越來越穩定,生活也變得更加輕鬆和愉快!

分類
心靈保健室 正念與瑜珈 秉祐日常

超越煩惱與執著:『觀自在』帶來的內觀力量

什麼是觀自在?

「觀自在」這個詞出自《心經》的開篇:「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它的意思包含了智慧、慈悲和內心平靜的修行方法。


1. 什麼是「觀自在」?

  • 「觀」:就是觀察、反思,帶著深入了解和思考的意思。
  • 「自在」:指內心的安穩與自由,不被外在的事情影響或束縛。
  • 「觀自在」的含義:用清晰的智慧去觀察自己與周圍的世界,讓心靈保持平靜和自由。

簡單來說,「觀自在」是一種讓自己內心覺醒的狀態,既能看清生命的本質,又能保持內心的穩定和快樂。


2. 觀自在菩薩是誰?

  • 觀自在菩薩:其實就是大家熟知的觀世音菩薩,代表慈悲和智慧的完美結合。
  • 為什麼叫「觀自在」?因為觀世音菩薩可以「觀」察到眾生的痛苦,並用慈悲心去幫助大家。
  • 對我們來說,這也意味著我們可以學習菩薩,用智慧與慈悲觀察自己和他人,最終讓自己活得自在解脫。

3. 怎麼理解「觀自在」中的智慧?

  • 內觀自己
    佛教提倡通過「觀察自己」,去了解自己的情緒、恐懼和煩惱,看看它們是怎麼影響你的生活。
    例如:當你感到生氣時,試著問自己:「我為什麼生氣?這個情緒有什麼意義?」

  • 看清一切的本質
    佛教說萬事萬物都是「緣起性空」,意思是:世界上的一切都不是固定的,都是隨著條件改變而改變的。
    當你看清這一點,你就不會那麼執著於一些事情,比如過去的挫折或未來的擔憂。


4. 慈悲與解脫的關係

  • 慈悲心是關鍵
    「觀自在」不僅是觀照自己,還包括觀察別人的痛苦,並產生幫助他人的善意。
    例如:當你看到別人遇到困難,試著去理解並提供幫助,而不是指責或忽略。

  • 內心的解脫
    幫助別人時,記得不要太執著於結果,重點是保持自己內心的平靜與自在。這樣做不僅能減輕自己的壓力,還能真正幫助他人。


5. 如何在生活中實踐「觀自在」?

  • 對自己
    學會觀察自己的內心,放下煩惱和執著,讓自己過得更輕鬆。
    例如:當你覺得壓力很大時,不妨靜下心來深呼吸,問自己:「這些壓力真的那麼重要嗎?」

  • 對他人
    用善意和理解的心對待別人,試著去幫助他們,這也能讓你感到內心的平靜與快樂。

更簡單地說,「觀自在」是一種生活態度,它教會我們:

  • 不逃避痛苦,也不過分追求快樂;
  • 用平和的心態面對一切,找到內心的安穩和自由。

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通過觀察自己的內心、關心他人,學習如何讓自己更自在。當你能夠做到不執著、不煩惱,就能真正體會到「觀自在」的智慧與力量。

分類
心理諮商 心靈保健室 秉祐日常

為什麼對自己不慈悲的人,難以真正關懷他人?

1. 我們的內心會影響對外的態度

如果一個人總是對自己很嚴苛、愛挑剔,就容易把這種態度無意識地帶到對他人的相處中。例如,當我們對自己的失誤無法原諒時,也可能會對別人的錯誤更難包容,甚至更苛刻。


2. 缺乏對痛苦的同理心

慈悲心需要我們能理解別人的痛苦,並願意幫助他們減輕這種痛苦。如果一個人無法接納自己的痛苦或不愉快,可能也很難真正體會他人的感受,因為他連對自己都不願意善待,又怎麼能感同身受地去關心別人呢?


3. 情緒耗盡,無力關懷他人

長期對自己要求過高的人,通常會因壓力和情緒耗竭而感到疲憊。當一個人已經疲於應付自己的生活,就很難再有心力去關注他人的需求,更別說真心地給予關懷和幫助。


4. 表面上的好意,可能只是掩飾

有些人看起來對他人很好,但這種「好」可能是因為社會期待或道德責任,而不是發自內心的善意。這種「假慈悲」通常是短暫的,一旦壓力或情況改變,這樣的表現很容易崩解。


如何讓自己更有慈悲心?

1. 學會對自己好一點

如果你希望對他人展現更多善意,第一步就是學會對自己友善。當你感到挫敗或犯錯時,試著用鼓勵自己的話語代替苛責,比如:「這次雖然沒做好,但已經很努力,下次會更好。」這樣的練習能讓你的內心更柔軟。

2. 練習正念冥想

正念冥想能幫助你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情緒,並以平靜的心面對困難。特別是「慈悲冥想」(Loving-kindness Meditation),可以幫助你提升對自己和他人的關懷。

3. 刻意關注他人需求

即使你還在學習如何善待自己,也可以嘗試去觀察他人的需求,並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比如,主動關心一個看起來心情不好的人,或是幫助需要支持的朋友。這些行動不僅讓他人感到溫暖,也能反過來促進你對自己的理解與接納。


結語

如果我們對自己都缺乏慈悲,就像一杯空空的水杯,無法再給予他人什麼。學會愛自己,是學會愛他人的第一步。當我們內心充滿善意和溫暖,對他人的關懷就會更加自然、真誠,並且能持續下去。下次,當你覺得自己不夠好時,試著對自己微笑一下,這可能是你展現慈悲心的開始!